方方 孙志岭
【摘要】 目的:通过孕妇产前产后的穴位配合乳房按摩, 减轻产妇乳房胀痛,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方法:将160例孕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组8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穴位配合乳房按摩。观察比较两组产妇产后3天乳房胀痛和母乳喂养情况。结果:经过穴位配合乳房按摩的产妇乳房胀痛减轻情况和母乳喂养成功率均是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进行产前产后的穴位配合乳房按摩,可减轻产妇乳房胀痛,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产前产后; 乳房按摩;产妇乳房胀痛;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322.6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17-01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01月-2014年01月在我院門诊部建卡并且选择我院顺产和剖宫产的孕产妇160例,产妇年龄24-35岁;初中及以上学历;初产妇,单胎妊娠;母婴同室;新生儿体重≥2500g且≤4000g;有母乳喂养意愿。排除产妇有严重内外科合并症如重度子痫前期、心脏病、肾脏病、肝病等;生产后24小时的出血量>500ml者;产妇有母乳喂养禁忌症。随机将160例孕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年龄、学历、顺产和剖宫产比例、新生儿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两组处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产前产后的围生期常规护理,孕期在产科门诊宣教有关母乳喂养的好处,分娩后鼓励产妇母乳喂养,指导产妇哺乳方式方法技巧,树立母乳喂养信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自妊娠24周起,在我院产科门诊指导孕妇每日清洗乳头,同时清洗掉乳头周围的痂皮。从产前妊娠期37周开始,对孕妇进行穴位及乳房按摩的护理指导。具体操作:(1)乳头伸展:将拇指和食指平行放在乳头左右两侧或者上下两侧伸展,由乳头向两侧外方拉开,牵拉乳晕皮肤和皮下组织,使乳头向外侧突出,重复多次。(2) 乳头牵拉:用手托住乳房,另一只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乳头向外侧牵拉[7] ,重复多次。(3)穴位按摩:对乳根、合谷、中腹、少泽、膻中五个穴位进行捏、掐、推、拿、柔、按等穴位按摩[8] 。
分娩后由护理人员为观察组产妇进行穴位及乳房按摩护理,每天2次,直至出院。具体操作:(1) 用消毒清洁毛巾清洗乳房,用毛巾热敷双乳房。(2)使用强生润肤油均匀涂于双乳房上[7] 。(3)乳房按摩:轻托乳房予以支撑,另一手掌的大小鱼际肌以顺时针方向轻揉乳房[7] ,从乳房根部至乳头。(4)穴位按摩:对乳根、合谷、中腹、少泽、膻中五个穴位进行捏、掐、推、拿、柔、按等穴位按摩[8] 。(5)乳房拍打和抖动:用四指从胸壁周围向乳头方向轻轻地拍打乳房壁,托起乳房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抖动乳房[9] 。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第三日乳房胀痛情况,以及母乳喂养情况。乳房胀痛情况分级可参照WHO疼痛分级标准,分为4级:Ⅲ级:重度疼痛,不安,因疼痛入睡困难;Ⅱ级:中度疼痛,产妇尚可忍耐;Ⅰ级:轻度疼痛,不影响产妇休息;0级:无痛(无临床症状)[10] 。母乳喂养情况分为纯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象征性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是指除母乳外,不给孩子其他食物及饮料,包括水。部分母乳喂养是指有时给孩子母乳喂养,有时人工喂养,如用奶或粥或其他食物。象征性母乳喂养是指几乎不提供热量的母乳喂养。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6.0数据包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产妇产后3天乳房胀痛以及母乳喂养情况的结果 比较如表1和表2:
3.讨论
3.1产前产后的穴位配合乳房按摩的理论依据
中医学强调“ 以通为用”、“ 通则不痛” 等理论。按摩乳房,具有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等作用[11] 。穴位配合乳房按摩,主要取穴为乳根、中府、少泽、合谷、膻中。乳根穴主治胸痛乳痛。中府穴主治胸痛,肩背痛,水肿。少泽穴主治乳腺炎症。合谷穴可活血化瘀。膻中穴主治胸部疼痛、乳腺炎症。对乳根、中府、少泽、合谷、膻中五穴进行按摩,观察能增加产妇的泌乳量[12] ,能有效减轻产妇产后乳房胀痛,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目前国内临床上也有研究尝试进行穴位配合乳房按摩,但是均在产妇分娩后才进行按摩方法的指导。本研究旨在对从产前孕期24周开始进行穴位配合乳房按摩方式的相关宣教和指导,提高孕产妇的从医性。在孕37周即开始进行乳头伸展牵拉等乳房按摩和穴位按摩,增强孕妇母乳喂养信心,提前对产后乳房胀痛和乳腺管堵塞进行预防,减少产后乳汁淤积,增强母乳喂养成功率。
3.2穴位配合乳房按摩对可减轻乳房胀痛
分娩后第三日,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乳汁开始大量分泌,产妇易感觉乳房胀痛[5] 。穴位配合乳房按摩可有效缓解产妇乳房胀痛程度,减轻乳汁淤积程度,使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率下降,防止因哺乳期疾病用药导致的母乳喂养率下降,也能消除产妇母乳喂养恐惧心理,增强其母乳喂养信心。
3.3穴位配合乳房按摩临床推广的可行性
穴位配合乳房按摩是方法简单,可行性高,初期可由护理人员在孕妇产前门诊和产妇分娩后住院期间指导帮助孕产妇完成,后期可教会孕产妇及其家属,产妇出院后也可自行完成,减轻了产妇整个产褥期乳房肿胀的痛苦和乳腺炎的发生率,提高母乳喂养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姜载芳.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902.
[2]李艳平.催乳按摩可以促进婴儿母乳喂养.中国现代药物应,2013(13):250-251.
[3]黄会堂, 梁辉, 胡健伟, 等. 中国 5 个地区母乳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2, 32(4): 454-458.
[4]张玉仙, 戴楠, 张爱华, 等. 丹阳市 3057 名产妇产褥期母乳喂养影响因素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18): 2736-2738.
[5]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