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处理对策及对预后的影响

2015-10-21 19:58秦晓峰杨秀英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处理对策急诊

秦晓峰 杨秀英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处理对策,并观察其预后。方法 将7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综合处理和对症处理,比较疗效和复发、后遗症及不良发应。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为97.1%,对照组为91.4%,观察组显效率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患儿复发率(5.7%)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0%)低于对照组(14.3%)(P﹤0.05)。两组后遗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处理中,采取综合处理方式的患儿临床疗效好,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预后更佳。

【關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急诊;处理对策;预后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81-01

高热惊厥是儿科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危急重症,好发于 6 个月~5 岁儿童,发作时患儿多出现高热,并且肢体出现强直或者痉挛,如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病情,或惊厥反复发作,可导致神经系统的损害,转为癫痫,或者智力障碍,严重者可危及患儿生命[1]。本研究通过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处理对策,并观察其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小儿高热惊厥70例患儿做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排除先天性心脏病、脑瘫及其它重要脏器严重损害者。所有入选病例均按照制定好的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2.3±0.7)岁,37.3~38.5℃者 6 例,38.5~40℃者 23 例, 40℃以上者6例。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年龄为(2.6±0.8)岁,37.3~38.5℃者 5 例,38.5~40℃者 25 例,40℃以上者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热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采取对症处理。具体方法:(1)镇静止惊:首选药物为 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给药剂量为0.5ml/ kg,最大剂量不超过10ml;如果惊厥仍间断或者持续发作,可给予地西泮缓慢静注,按 0.3~0.5 mg/kg给药,可半小时重复1 次。(2)吸氧:采用鼻导管或者面罩吸氧,氧流量2-5 L/min。(3)降低体温及治疗原发病: 采用温水进行物理降温,退热栓纳肛,如果体温不降, 给予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并且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治疗。具体方法:(1)体位及简单急救:首先将患儿保持在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用压舌板,或者紧急时用衣角、等塞入患儿牙齿之间,防止舌咬伤。与此同时按压患儿人中穴和合谷穴,如无缓解紧急肌肉注射苯巴比妥,按5~10 mg/kg给药;(2)维持电解质和水电解质平衡:抽搐频繁的患儿应该禁食,由静脉补充维生素、氨基酸、氯化钾及糖盐水等。(3)降颅压:抽搐频繁的患儿常并发脑水肿,应及时适当应用脱水剂和利尿剂,如静注 20%甘露醇,按0.5~1.0g/kg给药,呋塞米静推,按1mg/kg给药。

2.3观察指标 (1)观察指标:观察抽搐次数、持续时间、体温变化等指标,并且评价疗效。显效:抽搐于 5 min 内停止,体温于 30 min内下降 2℃左右或正常;有效:抽搐于15 min内停止,体温于1小时内下降2℃左右或正常;无效:抽搐于 15 min 后仍未停止,体温于 1 小时后无下降甚至升高。显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复发、后遗症及不良反应:随访1年,观察复发情况、后遗症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其中,后遗症包括癫痫、智力障碍,不良反应包括误吸、舌咬伤及死亡等,并统计复发率、后遗症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为97.1%(34例:显效28例、有效6例),对照组为91.4%(32例:显效22例、有效10例),观察组显效率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复发率、后遗症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随访1年,观察组患儿复发2例,复发率为5.7%;对照组复发6例,复发率为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有1例转为癫痫,未出现智力障碍,后遗症发生率为2.9%,对照组患儿有2例转为癫痫,未出现智力障碍,后遗症发生率为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出现误吸、舌咬伤及死亡等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对照组有1例患儿出现误吸,4例出现舌咬伤,无死亡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目前,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与遗传、年龄、感染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由于小儿神经髓鞘发育不完全,抑制性递质动态平衡处于不稳定状态,加之小儿免疫功能不健全,刺激因素促使脑组织运动神经发生异常放电, 导致惊厥的发生。小儿高热惊厥一旦发作,病情急,如处理不及时,易对患儿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研究显示[2],准确及时有效的使用镇静止惊剂,使患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停止或减轻抽搐,防止后遗症的发生,是急救的关键。本研究观察组在药物止惊前采用按压人中穴止惊,简单有效,对部分患者有效,加之肌注镇静止惊的药物,给药方式快,在急救中有一定的优势。另外,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还采用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体位等细节方面的有效处理,结果显示,两组显效率都较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后遗症发生率都较低,但观察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急诊处理中,两种方式都较为有效,后遗症发生率低,但采取综合处理方式的患儿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对预后更好,值得在急诊处理过程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瞿永胜. 40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处理[J].医学信息,2014,27(7):305-306.

[2]陈香红.小儿高热惊厥56例急救体会[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8):81-82

猜你喜欢
小儿高热惊厥处理对策急诊
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护理干预的应用评价
针对性急救护理用于小儿高热惊厥患儿护理中的效果研究
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急性左心衰的急诊护理措施
浅议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
私人取证的法律边界如何确定
复杂型小儿高热惊厥转化为癫痫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