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的发展

2015-10-21 19:58夏闰阳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剂型发展

夏闰阳

【摘要】本文以古为今用的角度阐释了中药剂型的进步,主要针对汤剂、合剂、丸剂、片剂的发展进行了简单探讨。近年来中医中药已成为热门话题,以现代方法实现中药制剂的趋势方兴未艾。本文针对“中医现代化”提出展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药制剂;剂型;缓释制剂;发展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69-02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医根据中医理论将天然药材通过加工制造成各种适合于临床、保健治疗、防治的品种,产生了中药制剂。明代缪希雍在《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撰写自己的著作《炮炙大法》,提出了著名的“炮制十七法”,其中记载了古人对中药材粗加工的许多方法,实为最早的药剂学。

1 中药剂型的进步

随着中医药科技的发展,中药制剂日新月异,制剂的加工不再停留在前店后坊的作坊模式上,而是随着新工艺、新技术、新辅料的发展和应用,中药药剂、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药物剂型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常规制剂,长效和缓析制剂,靶向制剂四个阶段。

2 常规制剂的分类及发展

常规制剂就是从古代的膏、丹、丸、散发展来的,如汤剂、丸剂、片剂、注射剂、软膏剂等剂型。

2.1 汤剂 汤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最常用剂型之一,特点是易于吸收,凑效快,处方用药比较灵活,可以随症加减。因此,汤剂将在未来中药剂型中仍占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代中医在理、法、方、药的基础上筛选古方,验方克服中药煎煮的麻烦。经现代工艺加工成药,如六味地方汤,补中益气汤等改成合剂,排石汤加工成颗粒剂,藿香正气汤加工成丸剂和口服液,生脉饮加工成口服液,提炼制成注射剂。

为了保持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将传统的粉碎工艺进步发展。将一些饮片粉碎成一定粒径的颗粒或粗末,经干燥、灭菌、单剂量包装、用作汤剂调配入药的原料。饮片颗粒化有利于药材有效成分的溶出,减少药材用量。单剂包装有利于生产的机械化、规格化。中药饮片颗粒化和煮散的基础上发展了袋泡剂,它既保持了汤剂的特色,又不需煎煮。临用时连袋加入沸水中浸泡,取汁服用,十分方便,如菊花饮等。

2.2 合剂 合剂是汤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批量生产,应用、携带、储藏方便,发展迅速。常见的品种为口服液。为了克服口服液放置后沉淀较多,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研究处采用许多净化处理措施,有水提醇沉法、高速离心法、离子吸附澄清法等。其中高速离心法制得的口服液澄明度最好。为了满足临床的需要,口服液正向低糖、无糖方向发展。以单糖浆为基质的煎膏剂总糖量控制在85%以下,糖的转化率控制在40%-5%,使“返沙”现象得到控制。

2.3 丸剂 丸剂是中药制剂的古老剂型之一。由于制造工艺简单,疗效确切而沿用至今。以往丸剂的特点“粗大黑”。丸剂的发展不仅在外形和色泽上有所改进,而且在保证药品质量上利用乙醇喷洒灭菌,环氧乙烷气体灭菌,CO-γ射线灭菌或红外线干燥灭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一些克服溶散超时限,发挥疗效快,生物利用度高,被选作速效制剂的中药滴丸研发成功,应用于临床,如丹参滴丸等。

2.4 片剂 片剂由于剂量准确,服用携带方便,机械化生产,产品成本低,溶出度及生物利用度较丸剂好,已向长效、返控剂发展,成为临床应用最广、用量最大的中药剂型之一。片剂不仅在片性、色泽、大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有所提高。包衣片的产生,分散片、多层片、胃溶片、肠溶片的问世,緩释片的研究成功,改变中药传统剂型落后的特点。缓释制剂是一种给药后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以零级或接近零级的速度释放药物,以维持有效血药溶度,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具有给药次数少,保持平稳的血药浓度,有效性高,胃肠刺激小等特点。缓释制剂的研制有利于中药的创新和提高中药的研发水平。

3 其他中药制剂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3.1 胶囊剂与膏剂 胶囊剂不再停留在硬胶囊的基础上,已有软胶囊、硬胶囊、肠胶囊三大类。胶囊壳的质量不断提高,内容物的流动性、均匀性、引湿性得到了解决,缓释胶囊品种众多。

中药制剂的出现,改变了中药的传统给药方式,为中医急症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和剂型。药效快,作用明显,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缓释注射剂可使某些药物发挥定是药效,而控释制剂更能使某些药物发挥定位定性的药效。

近年来,外用膏剂发展迅速。有软膏剂、膏药、橡皮膏三种。外用膏剂的透皮吸收、内病外治日益被重视,本文就不一一列举。

3.2 研究现状和前景 随着中药剂型的发展,中药制剂制备技术也在突飞猛进,提取技术、纯化技术、纳米技术已成为国内外药剂学研究的课题。中药指纹图谱在中药制剂质量、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中药剂型和技术虽然有很大的提高,但是要实现“中医现代化”,一定要在继承发挥传统剂型特长基础上,融合天然药物化学、分析化学、中药药理学、药剂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技术,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不断充实、完善与发展。从而形成中药制剂学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奉建芳,罗杰英.高速离心法等制备中药口服液比较研究[J].中成药,1996,18(12):8-8.

[2] 王四旺,谢艳华,孙纪元.中药现代化与“分子中医学”[J].中国医学月刊,2002,1(9):743-745.

[3] 王四旺,王建波,谢艳华等.综观中医研究新观点,实验药物开发新思路[J].医学研究杂志,2008,37(2):95-99.

[4] 杨远卓.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2012,1,10.

[5] 刘彩虹,王颖.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和展望.中图分类号:R283,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805(2004)10-0728-03.

[6] 侯世祥,孙毅毅.中药制剂学发展方向与前景之管见.中图分类号:R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1528(2001)02-0131-05.

猜你喜欢
剂型发展
不同中药剂型,药效有区别?
《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录人参中成药剂型统计以及临床应用分析
益母草不同剂型临床应用优势浅析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抗感冒药的药学分析与合理选用
教师发展
猪精液冷冻保存的剂型及品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