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玲玲 饶蓓蕾 张娜娜
【摘要】皖北地区是安徽省夏粮主产区,长期以来,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建设没有得到重视,经营观念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较慢。成为中部地区的一个经济盆地,限制着皖北经济的腾飞。本文针对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优质、高效的路子,围绕市场需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把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关键词】皖北地区 农业产业化 特色农业
一.皖北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皖北地区属中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临泉县作为皖北地区的典型代表,与其它市县在地理、气候、土壤、作物分布、农产品种类等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点。通过对临泉县两种特色农产品生姜、大葱标准化的个案分析,实地考察调研临泉县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表明,临泉县具有较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产地环境较好,领导重视,在农业标准化特别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由于临泉地处欠发达地区,在管理观念和机制上还比较滞后,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还严重受制于资金短缺、管理体制僵化、龙头企业带动不强、生产基地规模不大、市场不活、农民素质不高等的困扰,潜在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皖北农田面积占全省的26%,耕地占全省的48.4%,是全省耕地最多的地区。目前,皖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落后,农业机械化率只有42.5%,落后于全省3.5个百分点。皖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皖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最大的硬伤。皖北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占有量是全省的42%,全国的19%。由于配套设施不健全,皖北地区需灌溉面积有1200万亩,水资源量只有134亿立方米。同时,皖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粮食比重过大,养殖业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更是落后。以阜阳为例,2011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85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2%,经济作物仅占18%,粮经作物比例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结构中,传统农业比重较大,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比例较少,经济效益低。皖北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也受到农业科技人才短缺的制约。2011年,阜阳市基层农技人员共1151人,比2000年还少39%。农业科技服务手段落后,缺乏必需的检测检验仪器和先进的信息网络设施,给农技推广带来难度。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导致皖北地区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农民增收慢,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二.皖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农林牧渔的角度来看,皖北地区的种植业偏高是制约该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种植业的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得比例较高,而粮食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例又过高,经济作物种植不足,可以说皖北的农业经营主要靠得就是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这种模式过于单一,导致其受自然因素的制约较多,存在相当程度的“靠天收”的现象。
2.农村劳动力外向型转移较严重,人力资源不断流失。目前在农村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正在日益弱化。一方面,大批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向型劳动力转移:经过职业培养教育的青壮年农民,拥有一技之长后大多外出打工;大多数青少年学生上学离开农村,毕业后基本上不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宁愿在城里“漂”也不愿回到农村;其他非农业人员到农村务农的少之又少。而另一方面,老一代农民工在城镇失去了劳动力优势后才选择返回农村务农。所以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虽然务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皖北的落后面貌,却不能保证当地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反而制约了皖北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使得支柱产业变成了弱势产业。
3.科技应用较为落后,农村农业科技人员紧缺。政府在农业的引导和投入相对减少,过度重视地产等高GDP行业,忽视了根本。虽然皖北地区目前部分应用了分子标记、细胞工程、转基因技术和杂种优势等现代科技,但应用的规模和深度都十分有限。同时,新农业科技的推广也需要较高水平的农村劳动力,然而皖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4.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缺少精品农业。皖北地区较多的人力资源水平产出较少的GDP,农业部门以较大的劳动力份额创造出有限的产出份额,皖北地区的劳动边际生产率较低,进一步表明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部分数据显示皖北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龙头企业不到10%,而且我省特别是皖北地区的农产品大部分仍以原材料或初级加工产品进入市场,附加值很低,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集聚性不强,影响和制约着主导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龙头产业规模小,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企业联农户带基地的能力不强。
三.皖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改善策略
1.增加劳动人民收入,扭转劳动力的外向型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劳动人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劳动者本身健康水平和知识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劳动者积极参加社会经济领域的相关活动,最终促进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加劳动人民收入,有利于留住青壮年劳动力,为皖北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减少劳动力资源的流失,对皖北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调整农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良性發展轨迹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通过科技创新,升级生产技术,改变农业经营模式,着力培养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将丰富多样的农产品资源进行深加工,实现就近转化,走出一条农业提质增效,集群发展的农业发展道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 ,是皖北农业产业化实现转型,辐射倍增的着力点。推动多元农业主体融合发展,借助科技支撑推动产业链条从单一向多元拓展,产业发展由分散向集群发展。
3.健全农业支撑保障体系,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皖北地区旱涝灾害频发着重建设配套的水利设施,同时对砂浆黑土进行治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保证农产品的生产。构建融资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是加大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即在水电能源、节水灌溉等方面的资金拨款或者国家补助,其次是挖掘目前农业发展的内部潜力,多种类、多方式地利用农业资源。
4.发展特色农业
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实现农产品区域差异。充分利用皖北地区各市的优势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开发每个城市不同的特色农业。皖北农产品资源丰富,粮、油、棉、果蔬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品质好,农副土特产品种类多,地方特色明显,如阜阳的土鸡蛋,怀远石榴, 固镇花生,沱湖螃蟹,梅桥大青豆,长青乡乌菜,八公山豆腐等。对这些特色农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设品牌特色农业。
参考文献:
[1]闫晓丹.皖北地区深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研究《商场现代化》,2013年06期
[2]安徽农业科学.2010.05期
[3]安徽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4]现代农业科技.2010.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