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隽
【中图分类号】R27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37-02
盆腔炎是已婚妇女常见病,属中医"腹痛、瘕、带下"等范畴。常因经期、产后、流产后调摄不当, 房事不节或体虚染邪所致。临床以下腹疼痛 、腰痛 ,带下黄多气秽或寒热并作为主症。其病机主要为"湿、热、瘀",若迁延日久可从"寒、湿、瘀"着手,然总属"邪蓄胞中,阻滞胞络,不通则痛。"治则不越"清通、温通"二法。本病在急性期,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抓主要矛盾,拟清热利湿,化瘀通络为法;对于慢性盆腔炎患者,我们则加大方中温经驱寒药物剂量,增强驱寒利湿,温经通络的功效。选方用药力求优、简、廉。"优",即选择疗效确切的方药为组方基础,加减筛选。以红黄败毒汤,宫外孕Ⅱ号方为基础加减组方。此类方药治疗盆腔炎的功效,经过临床运用早已得到证实。现代药理研究亦证明此类方药能抑菌抗炎、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血循环,具有减少炎症渗出和促进炎症渗出物吸收等双重作用。"简",即选药简明,极少变化。选药尽量少而精,如清热解毒药常选红藤、败酱草、黄柏、蒲公英等;活血化瘀药常选赤芍、牡丹皮、丹参、三棱、莪术、水蛭等;理气药选香附;驱寒药选艾叶。"廉",即所选药物质好价廉,照顾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尽可能减轻她们的经济负担。
西医认为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使用中药水煎剂保留灌肠,药物直接注入肠腔,通过肠粘膜的吸收,使盆腔处于中药治疗和温热理疗的状态中,可迅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增生粘连的结缔组织软化,消除局部炎症水肿,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盆腔炎现代医学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慢性盆腔炎是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导致纤维组织增生,渗出增多形成粘连、积液或炎性包块。主要有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及月经前后加重;月经量多、白带增多或异味时检查腹部有包块。盆腔炎有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临床以下腹疼痛,肛门、腰骶坠胀、白带增多、有异味、月经不调等临床表现为特点。认为这与中医“妇人腹痛”、“痛经”、“带下”、“疒徵瘕”等病相参。认为从两方面论其病机:①中医识病机:女性胞宫、胞脉等重要脏器位于人体下焦,冲任督带通过经脉与五脏六腑相联系,以获取精微营养,籍以完成胞宫、胞脉、月经孕育等功能活动。当病邪经阴户侵袭并壅遏于胞宫、胞脉时,势必使胞脉之气血运行受阻,进而瘀滞不通,最终导致“瘀血”的产生。“不通则痛”而发为痛证这一主要症候。②解剖学解释:女性盆腔内2~3条静脉随1条同名动脉循行,大静脉之间有较大的吻合支形成分静脉丛,且生殖系统的静脉丛又与膀胱、直肠两系统的静脉丛相通。这种丰富复杂的循环特点为盆腔“瘀血”的形成提供了病理条件,尤其当盆腔感染发生时,盆腔组织瘀血水肿,盆腔静脉运行更加緩慢,最终导致瘀滞的产生。经研究提示:盆腔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即血液处于浓、粘、滞、凝的状态。该病是由于机体虚弱时,邪毒乘虚而入,留滞胞中,阻滞经脉,气血失和,久则气滞血瘀,蕴而化热,伤及任脉、带脉,发为带下,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瘀阻胞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由于妇女经期产后血室正开而摄生不慎,或经期同房,或宫腔手术消毒不严等导致导致胞脉空虚,寒、湿、热之邪入侵胞宫、胞脉、胞络、冲任,阻滞气血而致。或因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当,余邪未净,阻滞气机而致气滞血瘀,其主要病机为寒湿热夹瘀。正如《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中所云:“阴阳过度则伤胞络,风邪夹热乘虚而入胞中,损冲任之经……致令胞络之间秽液与血相兼,连带而下”。若病邪缠绵日久不愈,正气受损,邪实正虚,湿热瘀滞遏伏不去,而致慢性盆腔炎的发生。本病常因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或素禀不足,湿浊热毒乘虚而入,蕴结下焦。邪与血气相搏,阻滞胞脉,日久瘀化为热,热毒内炽而成。因此提出本病的病机为寒湿浊热毒内蕴胞宫,气滞血瘀。
正常月经系冲、任两脉气血通盛的表现,而冲、任二脉有受于肝、肾两脏的制约,冲、任受邪稍有不见肝、肾病状的。本病内因多为情志郁结或思虑日久,肝脾不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阻,热伤血络,以致湿热与瘀血互结,瘀阻冲任为患。
在临床治疗中发现,由于许多慢性盆腔疼痛的患者没有组织病理改变,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心理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慢性盆腔疼痛可能与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性功能障碍等因素有着一定关联,所以在治疗本病时不应忽视心理的疏导作用。
综上所述慢性盆腔炎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湿热淤阻,寒湿凝滞,气滞血瘀,肝郁脾虚。其中正虚临床特征是以脾肾两虚为主,邪实内阻兼肝郁为辅尤为突出。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是该病的病因病机。盆腔疼痛的常见原因有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及盆腔腹膜炎,而慢性盆腔炎是引起疼痛的最常见原因。
2 治法方药
慢性盆腔炎热、湿、寒瘀结证的治疗总以清热解毒利湿或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为法。清热可解毒、利湿,有利于祛邪解毒;温经、活血可散瘀通经,通则不痛。又因妇人以肝为本,以血为用,故临床治疗上要注意清利湿热、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同时兼顾平肝、柔肝治本之法,临床上常用内、外治法给药途径治疗。
3 慢性盆腔炎的辨证论治大体分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两亏、湿热蕴结四种证型。
1.气滞血淤型: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经期或劳累后加重;②带下量多;③月经不调、经色紫黑有块、淤块排出则腹痛减;④经前情志抑郁、乳房胀痛;⑤舌质紫黯或有淤斑、淤点,苔薄;⑥脉细弦治疗原则:舒肝解郁、活血理气。
用药 血府逐瘀汤:当归15g、川芎10g、五灵脂10g、元胡10g、制香附10g、陈皮10g、川楝子10g、柴胡6g、益母草15g,中药内服每日一剂,水煎服,分2次服。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30例,效果显著。
2.湿热淤阻型:①下腹隐痛或疼痛拒按、痛连腰骶,经行或劳累时加重;②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有臭气;③低热起伏;④胸闷纳呆或口干不欲饮;⑤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或不爽;⑥舌质红、苔黄腻;⑦脉弦数或弦滑。
治疗原则: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用药 八正散:化裁车前子10g、瞿麦15g、 扁蓄10g、滑石10g、栀子12g、甘草6g、大黄6g、木通6g中药每日一剂,水煎服,分2次服治疗慢性盆腔炎20例,治愈15例,显效3例,未愈2例。
3.寒湿凝滞型 ①小腹冷痛或坠胀疼痛,经行腹痛加重,得热痛减;②带下清稀量多;③经行后期,量少色黯;④腰骶冷痛,神疲乏力;⑤舌淡黯,苔白腻;⑥脉沉迟。治疗原则: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用药 少府逐瘀汤化裁:小茴香6g、干姜(炒)3g、 延胡索15g、没药(研)6g、当归9g、川芎6g、官桂3g、赤芍6g、蒲黄9g、五灵脂(炒)6g、中药内服每日一剂,水煎服,分2次服。治疗28例,结果治愈2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