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治疗在精神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15-10-21 19:58王睿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人格障碍精神障碍心理治疗

王睿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心理治疗在精神障碍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心理治疗的目的,及在精神障碍治疗中是如何应用的。结果:心理治疗可解决患者所面对的心理困难,减少焦虑、抑郁、恐慌等精神症状,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的非适应行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治疗;精神障碍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0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14-02

心理治疗是运用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治疗患者的心理、情绪、认知与行为有关问题。于解决患者的心理困难,减少焦虑、抑郁、恐慌等精神症状,改善患者的非适应行为,包括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人际关系,并促进人格成熟,能以较为有效且适当的方式来处理心理问题及适应生活。因为心理治疗的过程主要是依靠心理学的方法来进行的,是与主要针对生物治疗的药物治疗或其他物理疗法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以称之为心理治疗。

1心理治疗的目的

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引起变化为目的的过程,这种过程发生在求治者心理功能不良的背景下,目的是引起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变化。解除求治者在心理或精神上的痛苦,或帮助解决其无法自己解决的心理冲突。帮助他们增加对环境的耐受性,降低易感性,提高心理承受力,增加应付环境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之能较自如地顺应和适应社会。重塑人格系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求治者的病态心理和不良行为方式[1] 。通过心理治疗激发求治者潜能,消除或缓解其心理问题与障碍,促进求治者人格成熟。缓解或消除症状是心理治疗的近期目标,而促进患者人格成熟则是远期目标。

2心理治疗在临床主要精神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2.1精神分裂症: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来访者在急性期症状控制后都能或多或少受益于心理治疗。一般来说,对精神分裂症来访者不建议做精神分析。但行为治疗通常能帮助来访者重新恢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技能,行为治疗通常司以和工作治疗(工疗)合并使用,最终恢复来访者的职业功能。帮助来访者理解其所患精神障碍的性质,尤其是对某个具体应激源作出反应。对环境的快速整合和适应。长程治疗目标可以考虑训练来访者应对疾病复发相关技能,尤其是来访者或家庭成员应对复发早期症状采取相关措施。

2.2抑郁症:心理治疗通常与药物治疗合并使用。抑郁症相关临床对照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合并药物治疗与控制组对比,这些治疗的效果证明是显著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在改善快感缺乏、精神运动性迟滞、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精神病性幻觉及妄想等方面有优势,而心理治疗在改善来访者兴趣、心境、社会关系和职业问题等方面有优势。传统精神分析治疗因为研究数量不足,不能证明其有效[2] 。

2.3焦慮症:绝大多数焦虑障碍来访者一般同时接受药物和心理治疗。对顿悟认知相关的心理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如精神分析,因为这些治疗能够帮助来访者理解其症状背后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及心理防御机制。解决潜意识心理冲突从而消除躯体焦虑症状,这是传统精神分析对焦虑形成机制的经典精神病理学解释。认知行为治疗主要针对纠正导致来访者焦虑的错误认知,从而消除或缓解焦虑情绪[3] 。这些来访者通常对自我、他人或将来抱有错误认知。对威胁或危险的灾难性夸大是导致其过度焦虑的原因。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具体情境与病理性认知歪曲之间的关系。治疗关键是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其错误信念背后的错误基本信念系统。通过治疗,来访者能学会用更加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替代那些错误信念,最终消除自动性思维及由此产生的焦虑。

2.4强迫症:强迫症行为治疗有暴露和反应阻止。根据学习理论,强迫症来访者习得了一种对焦虑不恰当的回避反应。治疗师必须鼓励来访者置身于厌恶情境(暴露),并且不允许其执行强迫性仪式行为(反应阻止)。单纯逐级暴露能减少焦虑,但不能消除强迫行为。所以反应阻止至关重要。通过逐级暴露,加上反应阻止,来访者开始可能表现得异常焦虑,但随着暴露的进一步深入,焦虑的持久时间及强度会逐渐下降。

强迫症来访者具有完美主义、行为刻板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与其早年家庭中父母亲依恋和教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通常这些来访者的主要依恋对象,父母亲或祖父母至少一方有类似行为或个性问题。家庭成员治疗过程中需要鼓励来访者多用一些积极灵活的行为,减少刻板完美行为,尤其是强迫性仪式行为。为了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和家庭成员之间可以签订一份协议来规范相互间的治疗行为。

2.5人格障碍: 精神病学中,只有在人格障碍上,心理学和生物学才真正走到了一起。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对那些适合接受顿悟相关心理治疗的人格障碍来访者有用。这些人格障碍来访者包括依赖型、强迫型及回避型人格障碍。对自恋型及边缘型人格障碍通常适合做个体心理治疗,顿悟性心理治疗对偏执型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不适合,因为这些治疗可能会增加来访者对治疗师的憎恨,认为治疗师想控制他们。

2.6摄食障碍:摄食障碍很久以来就有心理治疗合并抗抑郁药治疗的传统。对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的心理和药物合并治疗相关临床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在减少神经性厌食和贪食引起的呕吐及暴饮暴食方面,认知行为治疗要优于单纯支持性治疗。

综上所述,心理治疗可解决患者所面对的心理困难,减少焦虑、抑郁、恐慌等精神症状,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的非适应行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史伟,罗锦秀.精神科住院患者团体心理治疗准备性会谈与治疗后访谈初探 [J];医学与哲学. 2011, 32(6).

[2]刘翯,史伟.综合医院精神科异质性团体心理治疗的实践研究 [J];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2(5).

[3]梁志中, 许秀峰,宣煦,赵旭东. 综合医院精神科的集体心理治疗实践[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2(5).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精神障碍心理治疗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80例临床疗效观察
探究攻击型人格障碍伴抑郁症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四川省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家长如何帮孩子摆脱表演型人格障碍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什么病
摄影与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