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CT征象及组织病理学类型对照分析

2015-10-21 20:03尹新红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1期

尹新红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CT征象及组织病理学类型的对照分析,以提高周围型肺癌CT诊断水平。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56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穿刺、病理活检或术后病理确诊。所有患者经CT扫描和病理切片检查,观察其CT征象与组织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病灶大小和其组织病理学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病灶的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空泡针、阻塞性肺炎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叶征在鳞癌病灶中较多见;毛刺征在腺癌病灶中较多见;肺泡癌病灶的空泡征多于其他组织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病灶平均CT值、增强60s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征象对周围型肺癌的鳞癌、腺癌及肺泡癌等病理组织学类型进行区分,能有效提高中央型肺癌的诊断水平,值得进一步研究总结并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组织病理学;CT征象

【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88-01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肺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首位[1]。随着近来医疗水平的提高,肺癌的治疗水平有着较大进步,但肺癌的早期诊断仍然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2]。长期以来影像学检查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主要根据其边缘的形态和密度等来进行诊断,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可能有所差异。而对一些非典型病例,在判断上仍然比较困难。所以,如何依靠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判断其病理组织学类型,对明确治疗方案有着及其重要的价值。本研究以本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56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增强CT扫描分析其影像结果与病理学结果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6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活检确诊,术前均未进行化疗或放疗,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30~78岁,平均(56.2±10.5)岁。病理组织学分类:鳞癌28例,腺癌18例,肺泡癌10例,临床可见咯血、咳痰、气促、刺激性咳嗽、胸闷、胸痛等症状和体征。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同时采用CT扫描和病理切片。(1)采用GEBrivoCT325螺旋CT机进行扫描。扫描范围由胸廓入口到肺底部,深吸气之后屏气一次性扫描。扫描条件采用

120kV、160mA、每周1.5s,螺距1.0,FOV350mm,重建层厚7mm;增强扫描采用碘海醇,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推注给药,注药速度剂量速度2.0mL/s,总量100mL,在注入造影剂60s后行病灶扫描。选取肿瘤实质区测量增强前后的CT值,增强不均匀的肿瘤组织则计算其平均强化值,注意测量位置的前后对应。计算患者增强后的最大值减平扫CT值所得的患者强化差值;(2)病理标本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或者手术切除取得。将病理标本进行HE染色,在放大倍数为40倍的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切片分析。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病灶大小和组织病理学间关系、CT征象和组织病理类型的关系,以及病灶强化和组织病理类型间的关系,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灶大小和组织病理学间关系

鳞癌、腺癌、肺泡癌的病灶面直径依次为(5.2±1.9)、(4.0±2.1)、(3.4±1.6)cm,病灶大小和其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CT征象与组织病理类型间关系

结果显示,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病灶的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胸腔积液、阻塞性肺炎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其组织病理类型关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叶征在鳞癌病灶中较多见;毛刺征在腺癌病灶中较多出现;肺泡癌病灶的空泡征多于其他组织病理类型。(见表1)

3讨论

目前,肺癌的治疗手段如手术切除、放化疗及生物治疗在不断进步,但是临床发现的肺癌多数为中、晚期,因此,患者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3]。典型的早期周围型肺癌X线多表现为肺内的结节影,有空泡征或含气支气管征,边缘清楚,有分叶征或胸膜凹陷征。但是,周围型肺癌患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使其早期诊断尤其困难,使得在临床诊断中,普通胸片容易误诊、漏诊。

CT于X片比较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内部特征、边缘情况及周围征象。本组病例研究结果发现,病灶大小和组织病理类型的关系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因为本组实验对象较多为晚期病例,从而导致不同病例类型的患者病灶大小差异不明显。此外,本组病例研究发现强化程度和肺癌的病理类型关系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由于肿瘤组织维系血管的分布不均匀,导致强化也不均匀,而本组病例均采用肿瘤实性组织的平均增强值,故各种类型的肿瘤结果相近。

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肿块形态或者孤立性结节,具有较为明显的重叠化和多样化表现特点,但是在临床的鉴别和诊断上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在鉴别和诊断早期肺癌呈小结节形态时。分叶征是直径2.9~5.4cm周围型肺癌肿瘤的主要征象,该征象和肿瘤尺寸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但是,对于叫小的结节和肿瘤,其分叶征出现也较少,这也就使得良恶性结节漏诊或者误诊情况增多。毛刺征是周围型肺癌的又一恶性征象,典型表现自肿瘤边缘呈放射状向周围伸展,由粗变细,无分支的短细线条影。HRCT可大大提高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中征的显示率。胸膜凹陷征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肿瘤方向的牵拉和局部胸膜无增厚粘连。随着SCT及HRCT、3d重建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胸膜凹陷征的检出率[4-6]。

综上,根据CT征象对周围型肺癌的鳞癌、腺癌及肺泡癌等病理组织学类型进行区分能有效提高诊断水平,但对于高度疑似肺癌的患者,仍然需做穿刺活检或者在手术切除后进行病理诊断分。

参考文献

[1]支修益,吴一龙,马胜林,王天佑,王长利,王洁,石遠凯,卢铀,刘伦旭,刘德若,陈东红,杨跃,杜祥,步宏,周清华,姜格宁,韩宝惠,程刚,程颖,焦顺昌.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J].中国肺癌杂志,2012,12:677-688.

[2]马明.肺癌治疗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其演化轨迹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

[3]顾萍.肺癌诊断的循证医学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

[4]顾萍,俞守义,陈清,耿仁文,胡静,尤长宣,李健康.胸部X线、CT和纤维支气管镜对肺癌诊断的应用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07,05:548-551.

[5]鲍敏红.X线平片与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价值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6:4074-4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