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洁
【摘要】随着现代诊疗技术及消毒灭菌技术的发展,消毒供应室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其职业危害亦复杂多样。因此,加强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安全管理,维护护士健康刻不容缓,旨在提高消毒供应室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加强防范,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关键词】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1.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81-01
在现代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消毒灭菌技术也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也面临种种挑战。随着工作内容的不断更新,其职业安全也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供应室护士长期从事回收、清洗污染后的医疗器械物品,这些污染物品不同程度沾染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是最危险的感染性暴露源。在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锐器、利器刺伤,高温烫死,化学消毒液灼伤,严重危害供应室护士的身心健康。为此,供应室工作人员必须重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危害因素,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减少危害,保护自身健康。
一般资料与方法
1、 供应室工作的主要危险因素
1.1护士自身因素:清洗过程中不按照操作程序及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不认真佩戴防护用具或防护用具使用不当等。
1.2化学因素: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84消毒液等消毒剂、环氧乙烷,这些消毒剂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在使用过程中易挥发于空气中被人体吸收,可引发鼻黏膜及气管黏膜水肿,损害呼吸系统,还可刺激人体双眼出现流泪、疼痛、视物不清,长期接触此类化学制剂,对使用者造成损伤及不适,严重时可出现中毒样症状,致癌及流产。
1.3物理因素:在清洗玻璃器械及金属制品时,易被破损的玻璃及锐利的刀剪损伤,致使残留的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造成危害。有文献表明,针刺伤时只需0.04毫升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刺伤者感染。美国50万医护人员中,每年被注射针刺伤的人数高达8万以上,占从业人员的16%。紫外线广泛用于供应室的空气及物表消毒,护士经常间接接触,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1.4生物因素:供应室人员在回收污染器械时,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很有可能被预处理不好的污染器械上残留的病毒侵害,造成自身感染。
1.5环境因素:(高温)检查包装区的高压蒸汽灭菌锅散发热量、各种机器发出噪音、潮湿的工作环境,长期接触冷水,供应室工作人员患风湿性关节炎、耳鸣、听力下降明显高于其他科护士。
2、防护措施
2.1化学性因素的防护措施:(1)在浸泡各类污染器械时,不仅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更要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和毒副作用,严格佩戴防护用具,存放消毒液的容器必须加盖,防止挥发于空气中对人体造成伤害。(2)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若工作人员出现头晕、咽部不适、皮疹,应首先离开配置现场,及时用清水冲洗眼睛,滴注滴眼液,服用抗过敏药物。
2.2物理因素的防护措施:制定并完善防护制度,强化护士的防护意识。根据各工作室要求,完善防护制度,将防护知识行为化、习惯化。紫外线消毒时间尽量安排在工作间歇期,工作人员尽量减少进出次数,如有急事需进入时,应将紫外线灯关闭或佩戴防护眼镜后方可進入。接触锐利器械时应用持物器或单手操作,经常演练针刺伤的操作程序,使其牢记于心,及时处置。
2.3生物因素的防护措施:回收污染物品均按标准预防的措施进行分类处置,一旦发生刺伤立即作伤口处理,用流动水进行冲洗,碘伏消毒,注射疫苗,定期跟踪检查。
2.4环境因素的防护措施:对高温、噪音、潮湿的不利因素可采取硬件防护设施,如换气装置、空调、消音设施,尽量集中清洗器械。
讨论
由于供应室环境及性质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因素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根据供应室职业危害的因素强化全员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1-3]。让每个工作人员都了解工作环境及工作流程中存在的危害性,在回收处理污物的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护围裙等。当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尿液、脓液及体内外各种引流液的器械时须戴手套,避免交叉感染。供应室在进行消毒、灭菌过程中,需使用多种化学消毒剂,如使用不慎可造成皮肤过敏损害及毒性反应[4-5]。
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供应室护士职业防护应从预防入手,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树立防护理念,规范操作行为,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完善监测系统。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供应室工作人员在作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自身防护,从而达到将职业危害发生率降到最低,确保职业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燕玲,张秀芳,吴鸿雁.消毒供应中心现状与行业标准的差距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0,11:43-45.
[2]朱笠,高丽,曹沛沛,梁玉红.我国医疗机构消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06:720-723.
[3]刘明玉,周永清,刘宝珩.推进基层医院科研发展思考[J].当代医学,2014,09:18-19.
[4]王炜华.浅谈基层医院传染病预防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2014,07:4-5.
[5]雷晓婷,林红,孙慧,吴荣华.2010—2012年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系统综述[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4,06:339-34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