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2015-10-21 20:03杨绪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报告分析

杨绪

【摘要】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1年我院64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发生率、ADR涉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例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它年龄段(22例,占34.4%),从给药途径看,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62例,占96.88%),从药物分类看,抗感染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43例,占67.19%)。结论应高度重视ADR工作,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确保用药安全。

【关键词】药品不良发应;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29-01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和继发反应等。为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本文对我院2011年度上报的6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1资料和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1年由医护人员呈报的院内ADR报告64份。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等统计分析。

2结果

2.1ADR年龄分布

64例ADR报告中,患者年龄最小的7个月,最大的88岁。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分布见表1。

表1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分布

年龄(岁)例数(n)构成比(%)<10812.511~204621~3069.331~4069.341~50710.951~601117.1>602234.4合计641002.2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ADR最多,有62例(占96.88%),具体见表2。

表2发生ADR不同给药途径例数及构成比

给药途径例数(n)构成比(%)静脉给药6296.88口服给药11.56肌内给药11.56合计641002.3ADR涉及的药品和抗菌药物种类分布

64例ADR报告涉及药品29种,各类药物发生ADR的构成比见表3。

表3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发生率

药物分类药品数(n)例数(n)构成比(%)抗感染药物164367.19神经系统药物234.69循环系统药物71421.88生物制品111.56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111.56泌尿系统药物111.56营养药物111.56合计2964100

3讨论

3.1ADR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本次调查的64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1.13,但基本平衡,无统计学意义,表明ADR发生率在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由表1可知,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的人群,但60岁以上高龄患者构成比高于其它年龄段,这可能与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及用药频次有关[1]。老年患者器官功能退化,从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而且老年患者往往有多种疾病,合并用药较普遍,ADR发生率较其它年齡段高。提示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对老年患者ADR的监测工作将成为研究领域的重点[2]。

3.2ADR与给药途径

由表2可见,ADR的发生与给药途径有很大的关系,其中静脉给药的发生率最高,与国内其他报道相似[3]。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除药物本身原因如药物的PH、渗透压、内毒素等外,注射剂为保持其稳定性需要加入缓冲剂、防腐剂或其他添加剂,这些也有可能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尽量减少使用静脉给药,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基本原则,另外,避免因药物配伍不当、浓度过高、配置的溶液放置时间过长、静滴速度过快等引发的ADR[4]。

3.3ADR发生与药品种类

从表3可见,抗菌药物无论是药品种类还是ADR发生率均处于首位,其中?-内酰胺类引发ADR比例最高,其次是氟喹诺酮类。这与我院抗感染要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健康和生存的必要保证,但是随着不合理使用日益严重,致使越来越多的致病菌产生了耐药,同时也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给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极其重要,并且应在治疗全过程中加强观察,做好对ADR的预防和及时处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由表3可见,循环系统药物引起的ADR也不能忽视,且全是由静脉用的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这与中药成分比较复杂,不易提纯及在炮制、运输、储存的过程中理化性质易变化有关[5]。此外,长期用药,超剂量用药及忽视配伍禁忌均易导致中药制剂ADR的发生,因此,医疗部门应规范使用中药制剂并加强ADR的监测和研究。

我院是一所拥有500张病床的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年门诊量约50多万人次,年住院人数约3万人次,目前我院的ADR报告主要来自门诊和住院病房,报告量较少,监测力度不足。在收集的病例报告中,临床易观察的ADR上报数量较多,而那些不易观察的ADR漏报率较高,严重ADR报告率很少,有些医务人员分不清ADR与医疗差错的关系。由此,要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ADR知识培训,积极进行ADR的收集与分析,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从而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有效,提高我院的医疗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长青.处方调剂和患者用药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58-59.

[2]孙小鸿.我院11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7:173-174

[3]胡广卉,尹玉雷.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4):316

[4]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S].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75

[5]高丽君,孔立.234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6):929-930

猜你喜欢
报告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报告
报告
报告
报告
报告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