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的全程护理体会

2015-10-21 20:03杨柳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1期

杨柳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护理要点。方法:对我院200例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采用术前、术中、术后及出院后进行全程护理干预。结果: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全程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后路椎间镜;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78-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以往以半椎板或者全椎板切除为主,进而发展至小切口开窗切除椎间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任然具有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的缺点。随着现代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后路椎间盘镜手术,越来越得到业界的共识,具有切口小、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的优点。我院于2013年1月—2013年10月,对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我科对本组患者实行全程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00例,其中男性115例,女性85例,年龄18-60岁。病史1年—7年,腰

3/4节段42例,腰4/5节段68例,腰5/骶1节段90例。所有患者均行腰椎CT及MRI检查证实,均采取保守治疗无效。

2.护理

2.1术前护理

术前进行全面细致的全是情况评估,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了解患者的期望值及心理承受能力。由于此类患者长期受疾病困扰,心理负担严重。也有部分患者,認为椎间盘镜微创手术是先进的技术,对于手术成功期望值过高,因此入院后主管护士应与患者多交流,向患者介绍椎间盘镜手术的安全性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等问题及相应对策。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认识,消除其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手术及护理,入院后嘱托患者进食易消化饮食,避免吸烟,讲解吸烟及便秘对手术的影响。指导患者术前于床上联系俯卧位、大小便、学会腰背肌锻炼方法。术前一日医嘱进行术晨进食水、准备术中携带物品。

2.2术中护理

术中巡回护士应仔细核对患者及术前医嘱。建立静脉补液通道,协助麻醉师摆体位,协助医师将患者俯卧特制软垫,避免腹部受压,避免增加腹腔压力,造成术中出血过多,使腰部自然后凸。男性患者注意避免患者外生殖器受压,理顺尿管,防止受压、打折,注意外露皮肤避免接触手术床金属裸露,防止电灼伤。随时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有无不适,鼓励患者消除紧张情绪,配合手术顺利进行。洗手护士提前30分钟洗手上台,做好手术前准备,理顺各种器械,严格无菌操作,密切注意术中一切污染可能,及时提出。洗手护士应详细了解手术过程的每一步,准确递送器械,使术者或助手拿到器械后不再倒手,能够流畅手术过程,密切观察手术过程,出现情况后以便提前准备器械或材料。手术顺利完成后,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仔细清点各种器械、敷料、耗材。以免发生伤口遗漏内,如有清点异常,及时提醒医生,进行进一步清点与查找。术后协同医生、麻醉师将患者同轴翻身,检查有无异常压伤,并与病房护士交接。

2.3术后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以利压迫伤口止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伤口引流情况,敷料渗血较多时及时报告医生,以便更换敷料。观察双下肢运动、感觉变化,一旦出现感觉、运动减退,及时考虑血肿压迫马尾神经及神经根的可能性,及时报告医生行进一步处置。术后未排气,避免进食,引起腹胀,排气后可进食水果、蔬菜及粗纤维食物,避免腹胀。麻醉消失后指导患者进行主被动直腿抬高及足趾、踝屈伸功能锻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神经根水肿的消退,避免神经根粘连。术后6小时观察引流情况,如无明显出血后,进行2-3小时一次翻身,24-48小时拔出引流管或引流条,无并发症后指导患者佩戴硬质腰围,进行下地活动,避免体位性低血压,造成摔倒。指导患者根据体力情况,进行适当的下地活动。指导患者床上正确的腰背肌功能锻炼。腰围具体佩戴时间应咨询主管医生,不宜时间过长,避免造成腰背肌肉废用性萎缩。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作,避免意外损失,嘱患者遵医嘱定期复查。

3.讨论

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接受。但对于手术来说,患者总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与焦虑,术前的充分沟通、术中默契的配合、术后的正确康复指导,都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董珍艳.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护理现状状[J].护理实践与研究7,124-125(2010).

[2]王亚亚.住院患者满意度问卷的研制及信效度检验[J].护士进修杂志28,3(2013).

[3]卢彩华&冯浩.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现状[J].海南医学24,145-146(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