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及护理对策

2015-10-21 20:03吴玉玲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体征休克心绞痛

吴玉玲

【摘要】急性心肌梗塞是心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且凶险,病死率高,所以,正確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45-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1]。自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科共接诊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性54例,女性35例,年龄在58~76岁,平均年龄为63岁,其中因急性心肌梗死而诱发心律失常者占总人数的50%,诱发休克者占总人数的10%,诱发心力衰竭者占总人数的40%。

2临床表现

2.1护理评估:入院后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既往史、过敏史以及患者的患病史和患者的心理状况等进行评估。

2.2临床表现

2.2.1诱发因素:本病在春、冬季发病较多,与气候寒冷、气温变化大有关,常在安静或睡眠时发病,以清晨6时至午间12时发病最多;先兆:半数以上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恶化型心绞痛)为最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持续较久、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疼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度波动等;

2.2.2症状:随梗死的大小、部位、发展速度和原来心脏的功能情况等而轻重不同。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等。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过39℃,持续l周左右;胃肠道症状:约1/3有疼痛的病人,在发病早期伴有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心律失常:多发生于起病后1-2周内,尤以24小时内最多见。各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为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如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每分钟5次以上),成对出现,心电图上表现为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时,常预示即将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加速的心室自主心律时有发现,多数历时短暂,自行消失。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血压下降常见,患者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20ml/h)、神志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的表现;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生甘、烦躁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或进而发生右心衰竭的表现,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痛和水肿等。右心室心肌梗死者,一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

2.3体征:患者通常没有特异性体征,可完全正常;也可以出现心率增快、心尖部st减弱,血压普通下降。如出现并发症可有应体征。

3护理措施

3.1休息:在患者入院第一周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痒量。进食、洗漱、大小便等,一切生活有护理人员协助进行,尽量避免增加劳动力。第二周出低血压外,可在床上做深呼吸及伸展四肢等轻微运动或四肢被动运动,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2]。第3~5周如病情稳定者,可逐渐离床,在室内逐步走动,运动次数视自身感觉而定,并因人而异逐步恢复体力,有并发症,卧床时间应适当延长。

3.2饮食护理:应给与患者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多维生素、少刺激性、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汤等,并少食多餐,每餐进食后不易有饱胀感,避免因过饱而加重心脏负担,忌烟、酒。在患者住院期间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对于频繁呕吐者可暂禁食[3]。体重超重者可控制总热量,伴有糖尿病患者应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并有心力衰竭者应适当限制食盐的摄入。

3.3疼痛护理:心肌梗死的患者常有剧烈的胸痛,疼痛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导致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因此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胸痛性质、持续时间、部位,如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遵医嘱给与患者止痛剂,及时解除疼痛。

3.4吸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主要是由于细支气管周围水肿,导致小气道狭窄从而增加了气道阻力,气流量降低,局部换气量减少。因而,在患者入院后要给与患者低流量吸氧,以纠正患者缺氧程度,可减轻气短、疼痛或焦虑症状。若合并有左心衰或休克,肺部感染的患者,则根据动脉血氧分压处理。

3.5心里护理: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有频死感及恐惧感,加上陌生的环境,对于急性期的患者,要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床上洗漱及大小便等,从而改变患者以往的生活习惯。因此,患者常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做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多关心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让其感到温暖和安慰,使得患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3.6生命体征的检测: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严重并发症随时可能发生,而心源性休克为主要的致死原因。护理人员应每15~30min测量一次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与此同时,并给与患者心电监测,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并发心律失常,连续的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患者发生异常状态,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4健康指导

康复期活动指导:心肌梗死急性期应绝对卧床3—7天,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一切生活护理,经3—7天治疗后,如无并发症,无新的心肌缺血改变,护士应指导患者进行康复活动。如床上坐起、看书洗漱等。坐起时动作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逐渐于床边、室内慢慢步走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劳累为原则[4]。向患者说明循序渐进的活动锻炼,可增加活动量,提高症状的血流量,改善心肌梗死症状,预防肢体血栓的形式等。

病情好转后,应逐步恢复日常生活,应根据病情尊医嘱按时服药,随身备硝酸甘油等药物,出院时指导家属掌握发病时的表现及急救措施,这样可以为抢救生命争取时间,交待定期来院复查,避免因情绪激动、暴饮暴食、用力、过量饮酒、劳累、感冒等引起再次发病。

5小结

综上所诉,细心的观察和后期耐心护理对于治疗急性心肌梗心的患者起着重要的辅助工作,在此期间仍需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的相互配合,对于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的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薄建萍.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8):103-104.

[2]樊慧萍.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表现及护理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1年10期:98-99.

[3]魏淑群,何平,赫敬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8(9):34-44.

[4]杨树文,杨晓红,马云.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护理体会综述[J].医学信息旬刊,2009年第6期:88-96.

猜你喜欢
体征休克心绞痛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急性失血性休克该怎么办
心绞痛
休克的紧急处理方法有哪些?
老年冠心病患者警惕卧位性心绞痛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病人体征缓变监护方法
同是心绞痛,“性情”大不同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