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华 卞景慧 张小末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二甲双胍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1.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09-01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以月经不调、肥胖等主要表现症状的一种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其发病率占育龄期妇女的5-10%。其临床表现多样,如月经失调、不孕、肥胖、多毛、痤疮等,远期并发症有Ⅱ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导致不孕的主要原因,治疗多囊卵巢,重在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它是一个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发生多囊卵巢是由于丘脑下部-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破坏了相互之间的依赖与调节,因而卵巢长期不能排卵,而导致不孕、闭经、月经不调、肥胖等。研究表明多囊卵巢综合征65%至75%的多囊卵巢綜合征的患者表现不同程度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可改善血脂、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预防Ⅱ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本文对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做一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2007年3月~2011年4月在我院妇科内分泌门诊就诊的PCOS患者36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3~35岁,,BMI为21.6~27.3,BBT均为单相,未婚12例,24例已婚者均不孕,不孕年限3~6年。月经稀发26例,闭经16例,频发3例,对照组36例,月经规则,有排卵,盆腔检查正常,年龄23~35岁。所有研究对象近3月内未用激素类药物及其其他影响内分泌代谢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BMI、WH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标准:①排卵稀发和/或无排卵;②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和/或生化检查证据;③多囊卵巢(一侧或双侧卵巢)有12个以上直径为2~9mm的卵泡,和/或卵巢体积>10ml);以上任意2项,除先天肾上腺增生症、雄激素分泌肿瘤、库欣综合征等诊断。
1.2研究方法1.做生殖激素测定、空腹糖耐量实验及同步Ins释放实验。2、用药方法完成上述检测后,治疗组于月经或撤血后第5天开始,餐后半小时口服二甲双胍,250毫克,每日三次,一周后剂量增至500毫克,每日三次,持续3个月,有胃肠反应者加腹维生素B6.。用药期间每4周随诊一次,观察患者月经情况,BB类型及药物副反应,服药3个月后重复上述各项实验室检查,如服药期间妊娠,随时停药。
二、结论
16例继发闭经者恢复有排卵月经10例;26例月经稀发者恢复正常15例;24例不孕症患者治疗观察中怀孕3例。胎儿发育良好,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间断性腹泻,2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服用维生素B6.,症状消失或缓解,未影响治疗;1例因恶心严重而终止治疗,治疗期间无低血糖发生,治疗后肝肾功能未出现损害。治疗后体质量指数、腰臀比较治疗前下降,血糖、血脂、胰岛素水平下降,。促卵泡素、雌二醇水平无明显变化;促黄体生成素、睾酮水平下降明显。结论二甲双胍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无排卵的有效治疗措施,可作为一线治疗用药,值得临床应用。
三、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与代谢异常有重要相关性的一种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存在明显的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减低及血脂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都存在胰岛素抵抗的形式。胰岛素抵抗也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特征,是发生Ⅱ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高脂血证和高血压)的原因,也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生卵巢雄激素分泌过剩和无排卵的原因。降低循环胰岛素水平可以恢复排卵和月经的频率及降低血清雄激素的水平。二甲双胍是Ⅱ型糖尿病的一种最常用的药物,能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促进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无糖酵解,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肝糖原异生。二甲双胍抑制或缓解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可减轻IR,是Ins水平下降进而雄激素水平减少。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且延缓或组织葡萄糖耐量降低的患者向Ⅱ型糖尿病的进程。
总之,二甲双胍治疗PCOS有一定效果,副反应小,体外研究无致畸作用,对有Ins特别是伴有肥胖的PCOS患者,可选择使用或与促排卵药物联合应用,近期可促使排卵及妊娠,而远期效果是改善糖,脂代谢紊乱,预防或减少糖尿病及心血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