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清体 邹宇
【摘要】目的:探讨二丁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组81例,口服二丁胶囊1.5g,3次/d;对照组80例,口服红霉素肠溶胶囊500mg,2次/d。两组均外用克林霉素甲硝唑搽剂,2次/d,连续8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3.95%,对照组有效率75%,两组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丁胶囊治疗痤疮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关键词】寻常痤疮;二丁胶囊;红霉素肠溶胶囊
【中图分类号】R7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82-01
寻常痤疮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好发于青春期男女。目前治疗方法多样,抗生素、维A酸类等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且细菌的抗生素耐药问题日益严重。笔者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采用二丁胶囊(四川亚宝光泰药业有限公司)治疗寻常痤疮,取得满意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1資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114年1月我科门诊寻常痤疮患者161例,年龄在18-39岁,平均年龄23.5岁,其中男66例,女95例,病程1周-2年,平均病程8个月25.35周。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皮损严重程度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入选标准:(1)按Pillsbury分类法皮损以丘疹、脓疱、结节为主的Ⅱ、Ⅲ级轻、中度痤疮患者;(2)愿意接受治疗方案,坚持治疗,按时复诊,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不符合入选标准中的病情界定;(2)患者有光敏史者;(3)患有某些疾病,包括特应性皮炎、日光性皮炎、口周皮炎、面部皮炎湿疹等患者;(4)入选前2周曾局部或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维A酸类等药物等治疗痤疮药物者;(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6)不能坚持治疗或随访者。
1.2治疗方法:将入选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1例,给予二丁胶囊1.5g,每日3次,对照组80例,给予红霉素肠溶胶囊(新红康,深圳万和制药有限公司)0.5g,每日2次,两组均外用克林霉素甲硝唑搽剂,每日3次。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不滥用护肤品。
1.3疗效标准:痊愈:皮损消退90%以上;显效:皮损减少60%-90%;进步:皮损减少20%-60%;无效:8周后皮损减少不足20%,且仍有新发皮疹。治愈与显效计为总有效。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经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3.95%、75%,详见表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义学意(χ2=1.98,P>0.05)。
3讨论
寻常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其发病主要与性激素水平、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及炎症等因素相关。主要发生于面、胸、背部等皮脂腺发达的地方,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瘢痕。随着社会加速发展,工作压力增加,生活方式不规律,本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困扰广大青年患者[1]。中医称之为“肺风粉刺”,肺风粉刺是因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收风邪,熏蒸面部而发;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致;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疾,湿热瘀痰凝滞肌肤而发[2]。
二丁胶囊中紫花地丁性寒,味辛苦,苦寒以清热解毒,辛味以发散风热,消郁散结;蒲公英有抑菌、抗病原微生物及抗内毒素作用,半边莲、板蓝根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功效;诸药合用对温病发热、消郁散结等有很好疗效。红霉素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释放酯酶,降低导致痤疮产生及恶化的游离脂肪酸的浓度,并通过其抗感染和抑制白细胞趋化作用减少丘疹和脓疱。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P>0.05),但二丁胶囊属于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消炎的作用,与红霉素肠溶胶囊组对比,不良反应小,不易产生耐药性,服用方便,医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65-1166.
[2]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