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

2015-10-21 19:58李宏建万金萍夏斐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肠套叠彩色多普勒超声小儿

李宏建 万金萍 夏斐

【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肠套叠超声声像图特点,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临床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由我科诊断为肠套叠并收治入院的30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并总结肠套叠声像图及血流信号特点,并与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0例小儿肠套叠病例中,26例呈典型肠套叠声像,其中1例在入院后因临床症状消失而复查超声时,发现肠套叠包块消失,余25例经空气灌肠或手术证实;4例呈非典型肠套叠声像,其中2例经手术证实为阑尾炎,误诊率6.7%。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肠套叠具有典型的超声声像,同时操作简便、可重复、无损伤性等优点,对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后随诊观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作为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 小儿 肠套叠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99-01

肠套叠是儿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1],是指一段肠管及其系膜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本病常见于2岁以内的幼儿,病情发展迅速,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肠管缺血性坏死、穿孔,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因而早期确诊小儿肠套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拟诊为肠套叠的30例患儿,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由我科诊断为肠套叠并收治入院的30例患儿,年龄6月~4岁,其中男12例,女18例。发病时间4h~3d。患儿多以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就诊,其中2例患儿解果酱样便。

1.2仪器与方法 使用PHLIPLS IU22 超声诊断仪和C5-2和L12-5探头。小儿腹壁薄,脂肪组织少,超声衰减少,故患儿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时,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尽量在患儿安静状态下进行扫查。患儿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对全腹行多切面低、高频探头交换探查。发现异常声像时,要记录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套入部肠管壁的血运情况以及套入部淋巴结肿大情况。除此之外,还应仔细观察邻近肠管蠕动及扩张情况,有无肠道的肿瘤、息肉、梅克尔憩室等原发的问题。

1.3肠套叠的构成:套叠的部分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层为鞘部,中层为套叠肠段的折入部,最内层为套叠肠段的返回部,套入部的前端称为头部。套叠肠段的入口处称为颈部、系膜附着于肠壁的一侧,随套人肠段进入中层与最内层之间。

1.4肠套叠的分型:根据套叠的部分可以分为回盲型、回结型、回回结型、小肠型、结肠型及多发型等。空肠上端逆行套入胃内,更为罕见。被套入的肠段进入鞘部后,其顶点可继续沿肠管推进,肠系膜也被牵入,肠系膜血管受压迫,造成局部循环障碍,逐渐发生肠管水肿,肠腔阻塞,套入的肠段被绞窄而坏死,鞘部则扩张呈缺血性坏死,甚至穿孔而危及生命。本组24例为回盲型,占80%,回结型2例,占6.7%,1例呈多发型。

1.5肠套叠超声诊断:该疾病具有典型的声像图特点,即在其横断面上呈大环套小环的特征,即“同心圆征”;纵切面上呈多层平行结构,强弱回声相间,即“套筒征”。本组所确诊的26例患儿均呈典型的肠套叠声像图表现。套叠部位肠管壁增厚,其以上部分可见肠腔内径增宽,肠蠕动增强和或减弱消失等肠梗阻表现。彩色多普勒有助于了解发生套叠肠壁的血运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本组18例患儿在发生肠套叠部位的肠系膜内可见增大的淋巴结。

2 结果

30例超声初诊为小儿肠套叠病例中,26例经空气灌肠和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确诊,1例经手术治疗确诊,1例患儿在治疗前复查时,包块征象消失。误诊2例,经手术证实为阑尾周围脓肿,误诊率6.7%。

3 讨论

小儿肠套叠是临床儿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病因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型一般均发生于婴幼儿,病因未完全清楚,可能与饮食改变,肠功能紊乱,小儿回盲部系膜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腺病毒感染有关[1]。

肠套叠的超声诊断虽具有独特的声像特征,但在诊断过程中也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如急性阑尾炎,梅克尔憩室、过敏性紫瘢、肠重复畸形等。本文就本组出现2例误诊病例(手术证实均为急性阑尾炎),分析误诊原因并对两者声像图特点进行比较、鉴别。本组误诊2例患儿,其阑尾增粗明显,阑尾壁较厚,检查时患儿哭闹不配合,加之时不够仔细,没有仔细追查至回盲部从而导致误诊。两者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a.“同心圆”直径:急性阑尾炎同心圆直径多在1.0cm以下,而小肠套叠同心圆在2cm左右,回结肠型肠套叠一般在3cm以上;b.发生部位:急性阑尾炎多发于右下腹的麥氏区,而肠套叠可发生于全腹肠管,以右上腹多见。c.纵断面扫查时,急性阑尾炎呈“双边征”,而肠套叠呈“套筒征”;d.部分阑尾腔内可伴粪石强回声及声影,粪石嵌顿于出口处时,阑尾末端增粗伴有腔内积液[2],此征像可与肠套叠鉴别。

本组中1例患儿住院后复查超声发现包块消失,同时患儿腹痛、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分析原因此例患儿包块为小肠型肠套叠,可随肠蠕动时隐时现,多为暂时性小肠套叠,套入肠段长度短,肠壁不发生水肿,活动度好,可自行复位[3]。笔者在平时工作中经常可遇到初检时可发现肠套叠包块,尤其是位于左侧腹的包块,嘱患儿活动数十分钟后复查,包块声像消失。此类患儿不需要治疗,但应提示临床密切观察、随诊。本组中还有1例患儿的肠套叠包块呈多发型,提示检查医师在诊断过程中扫查一定要全面,不要因发现一个包块而结束检查,忽略了其它部位出现包块的可能性,从而造成漏诊。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疾病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意见,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避免漏误诊的发生。已成为临床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纯正,徐智章.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66.

[2]夏焙,王瑛.小儿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21.

[3]姚建军,何英.小儿肠套叠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1,13(2):223-224.

猜你喜欢
肠套叠彩色多普勒超声小儿
肠套叠的超声诊断要点及超声表现有哪些
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
肠套叠如何辨别一定要记住这几点
小儿难养
儿童小肠套叠治疗经验
高频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结节病变性质鉴别诊断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椎动脉狭窄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诊断研究
小儿惊厥紧急处理
容易混淆的两种小儿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