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背后的痛——浅析《寒夜》中的人物形象

2015-10-21 19:34豆向龙
速读·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慈母孝顺自卑

豆向龙

摘 要:《寒夜》是巴金在四十年代中期达到的又一个创作高峰。这是一部家庭题材的小说,书中的三个主人公汪文宣、曾树生、汪母都承担着多重家庭身份,他们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发生着碰撞与摩擦,在混乱与繁琐中消耗着生命。在这部小说里,由于三位主人公各自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做的不尽善的地方,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着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让主人公自己用不同的家庭身份为各自的合理性进行辩解,同时又对各自的局限性予以揭示,赋予人物形象深刻的内涵。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都看重别人的生命,但却以爱——这种世界上看似最无私的方式对彼此进行着伤害。

关键词:孝顺;自卑;新女性;慈母;寒夜

《寒夜》是巴金创作后期的著作,作品以汪文宣在寒冷的夜晚寻找妻子开篇,在母亲、儿子、儿媳三者的矛盾、争吵中进行。儿子汪文宣和儿媳曾树生是一对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青年,儿子在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变的懦弱,对母亲“孝顺”,对妻子“哀求”。儿媳曾树生是一个个人主义者,她向往充满激情的生活,当她面对自己毫无生气“枯庙似的家”时她在无奈下选择了逃离。汪母爱儿子,“恨”儿媳,使儿子两面为难。因此,这个小家庭中充满了争吵、碰撞。他们都“爱”对方,但也正是这种“爱”彼此伤害着对方。现就《寒夜》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

一、“孝顺”的儿子,自卑的丈夫:汪文宣

汪文宣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在这个小家庭中他承担着多重身份,它既是儿子又是丈夫,同时还是父亲,这就使得它处于家庭中的顶梁柱地位。他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自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中国的传统观念便一直在他的耳边萦绕,“百善孝为先”这句古训已成为了他的口头禅。既然对父母要“孝顺”那首先就不能让父母生气,其次要让父母有充足的物质生活,最后就是要让父母安享晚年。这是做儿子应有的责任,中国传统的孝便在他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基于此,汪文宣从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愿。

汪文宣受过高等教育,怀抱着社会理想,有过办教育的梦想,他追求个性的自由与解放,他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但是,抗战时国统区的现实、战争的残酷、民生的凋敝、人心的失落,使他的理想化为泡影,他没有了理想中的工作,没有了可观的收入,这使他的家庭陷入了困境,使年迈的母亲吃苦受累。这深深触动了他心中的“印迹”;母亲很早就守寡,一生受苦,在年老时甚至沦为“二等老妈子”,这又一次刺痛了他心中的“孝”。因此,汪文宣对母亲一直怀着一颗愧疚之心,他想通过它的忍让、顺从尽一点孝道。例如:当他和妻子吵架后,曾树生离家出走,他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一方面希望妻子能尽快回家,另一方面他却不愿母亲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不愿让母亲伤心。于是他压抑住内心的情感,给妻子回了一封冷淡的信。小说中这样描述“儿子不知道母亲的这种心理,他等着她给他出主意,只要她一句话,他就会另外写一封热情的信,恳切地要求他的妻子回来。他很想写那样的一封信,可他并没有写”。他没有写一封热情的信要求他的妻子回来,是因为他的母亲没有让他这样做,如果他执意这样做了,那他的母亲就不高兴就生气了,他就没有尽到孝道。

母亲憎恨儿媳,在儿子面前总是说儿媳的不是,甚至骂儿媳是儿子的“姘头”,树生怒不可遏,但是身为儿子和丈夫的他只能只能痛苦的哀求道:“妈、树生,你们都不要说了,都是一家人,彼此多少让点步就没有事了。”这又是一次为尽“孝”而让步。

当他生病时,母亲相信中医,痛恨西医,尽管他知道可能只有西医能治好她的病,但他依然顺从他在母亲的意思吃中药。这还是为尽“孝”的又一次让步。

汪文宣时刻恪守孝道,委曲求全,极度压抑自己的内心,保持着完好的孝子形象。传统的孝道是不论是非曲直的,要的是愚孝,正式在这种传统愚孝的影响下,他明知道自己的母亲有错,但不敢出言指责,明知道妻子的一些做法是正确的但不敢为其辩解。

汪文宣破灭的理想、小公务员微薄的收入、生活重压下单薄瘦弱的身体,是他在妻子面前自卑、懦弱,失去了丈夫应有的尊严。汪文宣与他妻子同岁,但他妻子年轻、丰腴、富于生命力,可他自己却单薄瘦弱、精神疲乏。小说中说道“他(汪文宣)自己也觉得她同他相差的地方太多,他们不像是同时代的人。”这可以明显感觉到,汪文宣自己就产生了自卑感。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丈夫往往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汪文宣这一家不是。如果没有曾树生在银行当“花瓶”,承担家庭开支,汪家恐怕连勉强维持生计都不能。儿子的学费,家庭的支出都要靠妻子来承担,作为丈夫的他,除了感激,更多的是无奈与痛苦。他不能够带妻子经常去国际喝咖啡,正如她妻子所说:“拿你那一点薪水,哪里能常到咖啡店哪!”当他最终病倒后,他依然要去工作,妻赌气说:“辞职,就辞职!你不做事我可以养活你!他脸红了一下,他略略埋下头,喃喃说:“不过……”汪文宣虽然没有说下去,但相信读者已经意会了。经济的压力降低了他身为丈夫的威信,也使得他在与妻子的相处中,始终处于劣势。当他看到妻子跟另外一个男子走在一起时,他却不敢走上前去质问。他明知道妻子跟那个男子有暧昧关系,依然自我安慰,自我麻痹。他深爱着妻子,却无法承担起丈夫的义务。他显得如此自卑、懦弱,缺乏一个男人应有的阳刚与果断。

由此可见,汪文宣的内心是极其矛盾和挣扎的,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家之主,能够孝顺母亲,疼爱妻子,做个有尊严的男人,但是他却没有寻找到合适的方法。

二、新女性的代表,个人主义的先锋:曾树生

曾树生是小说中又一主要人物。她同样有着多重身份,她既是汪母的儿媳,又是汪文宣的妻子,同时还是小宣的母亲。她同样受过高等教育,也曾有过理想与抱负,她的頭脑中充满了新思想,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她藐视伦理道德,勇敢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和丈夫汪文宣因爱而同居。她的头脑中没有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等腐朽观念,这就决定了她不可能成为相夫教子的传统女性。作为儿媳,他不是传统生活中逆来顺受的小媳妇形象,而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她不堪忍受汪母的无理谩骂,大声地向汪母指出“现在是民国三十三年,不是光绪、宣统的时代了”曾树生的这种反抗精神是可贵的,其发挥的光芒却微乎其微。

在汪文宣的这个小家庭中,曾树生是全家的经济支柱,她的收入是汪文宣、汪母、小宣的生活来源。曾树生依靠自己为家人赚取了充足的金钱,虽然她的工作被汪母讥讽为“花瓶”,自己也不得不在同事好奇的目光中生存,她自己却是十分的满意的,由此可见,曾树生在家里的无知地位是排在第一位的,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她对封建传统“妇德”的藐视,她用她的新思想战败了旧观念,她自己挣钱而且还供养家庭,这是封建传统所做不到的,足以可见她不愧是这个时代新女性的代表。

“五四”时期各种新思想纷纷登上社会,其中个人主义侵蚀着人们的头脑。 “个人主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历史进程中,具有明显的两重性特征:一方面它激发了人们奋斗的勇气热情,在反封建、反压迫的斗争中有巨大的积极战斗作用,另一方面,它带有排他性质,极易使人为个体价值实现或个人利益获得而放弃理想、爱慕虚荣、贪图享乐,或为一己的个性自由、人格独立而逃避应承担的社会的、家庭的责任,堕入自私自利的泥潭。曾树生所处的年代正是“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个人主义”思想对她的影响日益加深。她爱动,爱热闹,她需要过热情的生活。她不能在那古庙似的家中枯死。她要把自己有限的青春投入到热情的生活中去。于是她出走了,可她逃不开内心的自责和愧疚,她与汪文宣仍保持着通信,并每月寄钱回家,但她化不开内心的自责与愧疚。她有理想、有追求,向往热情的生活这并没有错,可是她的追求过于太过于物质化她逃避了为人妻、为人母的責任,陷入了自私自利的泥潭。也想是受时代的影响,她有一个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变成了一个放弃理想、贪图享乐、逃避责任的个人主义者。

三、儿子的“慈母”,儿媳的“仇敌”:汪母

汪母是一位可敬的母亲,可亲的祖母,也是一位“可恶”的婆婆,她是一位体现着中国传统观念的家庭妇女。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母亲可以说是爱的化身。汪母也不例外她本能地爱着儿子、孙儿,为了他们,她可以忍受一切的苦,一切的罪。甚至甘心沦为“二等老妈子”,操持着家务。儿子病倒后,她日夜照顾着他,为他端水送茶。她甚至把丈夫的唯一遗物当掉,用来为儿子买药。在汪母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位母亲最质朴的,也是世间最伟大的母爱。汪母一方面爱着儿子,另一方面却用爱牢牢束缚住儿子。汪母早年守寡,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他对儿子的爱超出了单纯的母爱,而是一种超量的爱,从某种意义上看,她把丈夫空位后的爱转移给了儿子。孤独寂寞的她于是把母亲和女人双重的爱全部倾注到儿子身上,这就产生了“恋子情节”。因此,汪母与曾树生就产生了一种感情的竞争关系。汪母无法容忍多年与自己在一起的儿子被曾树生抢走,他无法容忍另一个人女人的存在,儿子越是爱这个女人她越无法忍受。汪文宣深爱着妻子夫妻俩有点小吵小闹也不足为奇。可是作为婆婆的她,总是趁着他们的争吵试图赶走儿媳。一旦儿媳与儿子闹矛盾,她心里总会浮起一丝快意。她很少考虑过儿子的感受,儿子会有多痛苦。当她得知儿子去找妻子道歉,两人还一起喝了咖啡,“她的怒火立刻冒上来了。又是那个女人!她在家里烧好饭菜等他回来同吃,他却同那个女人去喝咖啡。她们倒会享福。她的这个没出息的儿子。他居然跑去找那个女人,向那个不要脸的女人低头。这太过分了,不是她所能忍受的。”汪母始终无法认清儿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她以为维护儿子的尊严是对儿子最大的爱,可是她的爱太沉重了!

汪母与儿媳有着太大的差异,汪母是封建传统女性的代表,曾树生是新女性的先锋,这就决定了她们之间是不会和谐的。汪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接受了比较正统的封建文化的教育,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她自然要用旧的文化规范来要求曾树生,她看不惯曾树生的打扮和整日在外跑的样子,从而不自觉的充当了父权社会的代言人,诅咒同是女人的儿媳“不规矩”,常常骂儿媳是“花瓶”,是儿子的“姘头”也许是她的封建思想在做怪,也许是出于嫉妒吧。汪母也有年轻的时代,她也曾是昆明的“才女”,也有姿容丰茂的年华,但现实粉碎了一切,她失去了自身的价值而曾树生总保持着清脆的声音、丰腴的体态,此时此刻汪母想想自己已逝的年华难免有嫉妒之心,嫉妒儿媳的才能,也嫉妒她在儿子心中的位置。小说中多次写到汪母是不愿意用她的钱的,汪母宁愿用自己的双手节省用度,汪母的执拗使整个家庭充满火药味。她不想看见儿媳,她对儿子说:“我宁肯死,宁肯大家死,我也不要看见她。”

可见,汪母在对待儿媳的态度上丝毫没有表现出长辈的宽容与慈爱,这使得她与儿媳犹如“仇敌”一般。

作品中的每个灵魂都在痛苦挣扎,懦弱生病的丈夫,富于生命活力、充满生活渴望的妻子,固执、对儿媳充满“仇恨”的婆婆,生活是灰色的,看不到转机,只有一天天向黑暗中沉下去。在这个乱世,家也不能给人安慰,那里是永无休止的争执、叹息,家的内外都是昏暗凄凉的灯光、无处不在的寒气……!

《寒夜》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乱世中平常家庭的大门,将被物质、精神的双重挤压的平常人的琐碎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从中了解“爱的公式”!

参考文献:

[1]《巴金中篇小说选(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版

[2]《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巴金卷》.蓝天出版社,2004年版

猜你喜欢
慈母孝顺自卑
“慈母”原本非亲妈
孝顺
永远永远爱你
自卑的三个真相,你知道吗
18慈母情深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怎么孝顺
孝顺的外婆
自卑,本质上是自虐
自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