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学习病人心理学

2015-10-21 19:58王利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换位思考医患关系

王利

【摘要】 身处医患关系紧张的时期,我们医务人员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其中病人心理学的学习是不可少的。具体阐述病人角色及病人心理状态,得出我们医务人员应具有的四种能力及四方面的素质的倡导。希望媒体也多正面做社会宣传,那么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就指日可待了。

【关键词】医患关系;病人角色;病人心理学;换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R562.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94-02

有句话叫‘‘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身处医患关系非常紧张的时期,我们医务人员应加强自身学习,其中病人心理学的学习是不可少的, 首先我们应明确两个概念即病人(病人角色)`病人心理。

病人即病人角色:病人角色(sick role)又称为病人身份,是一种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社会规定的用于表现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社会中的一切行为都与各自特定的角色相联系;反之,由其所处角色又可期望其发生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当一个人被确诊患有疾病时,就具有了病人身份,在心理和行为上也就产生了变化。社会学家帕森兹(Parsons)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病人与周围人的互动,将之归为四类,称为病人角色要素。第一要素:免除平日的社会角色。当一个人扮演病人角色时,他可以免除平日所扮演社会角色的责任。能免除多少原来的社会角色视其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而定。第二要素:有接受协助的义务。生病的人不会因他有意愿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就能实現,必须依赖周围人的协助,才能使其愿望得以实现。第三要素:负有恢复健康的责任。生病是某些需要未被满足的状态,会造成病人的不适甚至死亡。因此,病人需要也被期待有生存的渴望,对未来抱有希望,这些责任包括放弃依赖的角色,能独立处理自己日常生活的问题等。第四要素:负有寻求医疗协助的责任。由此我们可以推想,病人原来的角色特性与病人角色越不同,越容易产生适应上的困难;反之,病人原来的角色与病人角色的特性越接近,如被动、愿接受别人的帮助、能相信别人的人容易接受病人角色。

作为病人,既有体内的器质、功能或代谢改变,也有心理行为的异常。他们对于疾病的发生、进展、预后和康复不会无动于衷,对于就诊、打针、服药、住院和检查不会漠不关心,对于病后的生活、工作、经济和社会适应不会没有考虑。可以说,病人的心理、生理和治疗复杂地交织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患病后常见的心理反应:

⑴行为退化:病人的行为表现与年龄、社会角色不相称,显得幼稚。如躯体不适时发出呻吟、哭泣,甚至喊叫,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获得关心与同情。自己能料理的日常生活也要依赖他人去做,希望得到家人、朋友、护理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

⑵情感脆弱、易激动、发怒:病人心烦意乱,常为小事而发火,情绪易波动、易哭泣,莫名的愤怒,怨恨命运,自责、作践自己。

⑶敏感性增强、主观异常感觉增多:病人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声、光、温度等特别敏感,稍有声响就紧张不安。躯体不适的耐受力下降、主观体验增强,如感到腹主动脉猛跳,某处神经颤抖等,害怕,这些变化会加重病情。对别人的说话声调、动作等也会挑剔,易反感。

⑷猜疑:久病不愈的病人易盲目猜疑,对他人的表情、神态、行为等特别敏感、多疑。甚至对诊断、治疗、护理也会产生怀疑、不信任,对检查、治疗均要追根寻底详细问询;若亲人探视不及时或次数减少亦会怀疑对他冷淡或另有新欢等。

⑸自尊心增强:病人希望得到他人尊重、关心、重视其病情。愿听安慰与疏导的话语,自认为应受到特殊照顾、特别尊重,特别注意医护人员的态度,稍有不妥即视为对其不尊重而生气,对治疗不合作。

⑹焦虑、恐惧:病人对自身健康或客观事物作出过于严重的估计,常为疾病不见好转或病情恶化、康复无望时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其主要特征是恐惧和担心。也可因担心家庭、工作、经济、学习、婚姻问题等社会因素而焦虑烦恼、坐立不安。病人焦虑的表现为肌肉紧张、出汗、搓手顿足、紧握拳头、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上升等,也可出现失眠、头痛。

⑺孤独感:病人来到医院新环境,与陌生人相处感到孤独,且住院生活单调。从早到晚,进餐、查房、服药、治疗、睡眠,日复一日,尤其长期住院的病人,更是度日如年。孤独可使人烦恼、焦虑、恐慌;使人感到凄凉、被遗弃而消极悲观。

⑻悲观、抑郁:因患病丧失了劳动能力,或疾病导致了形象变化,病人情绪变得异常悲观,少言寡语,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哭泣不语或叫苦连天;有的病人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

⑼失助感: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对所处环境没有控制力并无力改变时,就会产生失助感。这是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之任之、被动挨打的情绪反应。这种失助感还可以泛化而导致失望和抑郁等临床表现。病人呈现出淡漠、缄默不语,或自卑自怜、在怨恨,或在回首往事留恋人生,或在默默告别人世。

⑽期待:是指病人对未来的美好想象的追求。一个人生病后,不但躯体发生变化,心理上也备受着折磨。因此不论急性或慢性病人都希望获得同情和支持,得到认真的诊治和护理,急盼早日康复。那些期望水准较高的病人,往往把家属的安慰、医护人员的鼓励视为病情好转,甚至即将痊愈的征兆。期待心理是一个人渴望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客观上对治疗是有益的。但要预防一旦期待的目标落空,病人会陷入迷惘之中,情绪消沉,甚至精神崩溃。

⑾习惯性:习惯性是一种心理定势,病人患病之初,总幻想自己并没有患病,可能是医生搞错了,这是习惯性思维造成的。而当疾病好转后,又认为自己没有完全恢复,要求继续住院观察和治疗,不愿出院,这是习惯了病人身份的惰性表现。

以上大致概括了一般病人的心理问题,但由于病人性别、年龄、病种、文化背景、社会阅历等因素的作用,在不同的病程中可表现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因此对每一个病人应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住院病人的心理特征:

⑴需要被认识;每个病人一旦住进医院,新的环境使他产生一种陌生感。这时,除了他急切地想认识别人、熟悉環境以外,更需要自己被认识、被重视,即取得较好的治疗环境和较好的治疗待遇。

⑵需要被接纳:病人入院后,需认识同室的人,并争取在情感上被接纳为病室的正式成员,满足个人的归属感。

⑶需要尽快适应环境:一个人面临新的环境,往往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会产生焦虑感。病人入院十分需要了解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了解饮食起居规律,了解查房、处置、治疗时间,进而了解自身疾病的治疗原则及预后等。

⑷需要消遣和乐趣:病房是个狭小的天地,是个半封闭的特殊社会。病人刚入院感到处处陌生,事事新奇,不久,这种茫然不知所措的心情就被厌烦情绪所替代。再继续下去就会感到无聊、度日如年。

⑸需要安全:安全是病人至关重要的需要,也是病人求医的主要目的。

现代医学模式下非常重视心理在疾病转归过程起的作用,要求我们重视病人心理。医生治病依靠三样工具:药物、语言、手术刀。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调养。调养就是心理的调剂。了解了以上这些病人的心理特点,我们医务人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医生应有换位思考的能力,我们也有生病看病的时候,假如我是病人,我需要什么?我希望有一个温馨、宁静、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希望医院有着条理清晰、方便快捷的就医程序。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得到医术精湛的医务人员以一丝不苟的精神来对待;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能用合理的价格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假如我是病人,我还希望有一个畅顺的医患沟通渠道,能和医务人员平等相处,当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再茫然不知所措。

二、尊重患者的能力。无条件的接纳尊重患者,病人来到医院不是想好来找碴的,是来看病的。病人被尊重后就有利于医患沟通,积极调整心理因素,利于疾病的康复.

三、医护人员要有善于觉察自己的心理疲劳的能力。当我们自己有不良情绪时,要做好调整,以较好的状态迎接每天的工作。医护人员因为多方原因也有心境不佳及心理疲劳的时候,难免在工作时没有一点失误或差错等等问题。

四、发现隐患的能力,当我们发现了隐患要及时向医院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汇报反映,以便得到及时恰当的处理。

现在的医务人员应具备这样四方面素质: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熟悉法律。其实只要该做的工作我们都做到位了,打官司也没什么好怕的。

构建相互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换位思考,增进相互理解。医生应在细微之处,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履行治疗告知的义务、提倡诚信服务、增加医患沟通。在医疗费用、医疗质量等环节规范操作。患者也要理性看待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误差,尊重事实和法律。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才是化解医疗纠纷的关键。

总之在这个被妖魔化了的医院及医生形象时代,我们更要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加强自身学习,其中病人心理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希望媒体多提倡多宣传正能量,使大众能理解医院及医生,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和谐;使全社会的医患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更和谐,更温暖。

参考文献

[1]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心理咨询师》 【三级】 郭念锋主编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1年6月版

[2]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郭念锋主编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6月版

[3]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医学心理学》姚树桥、孙学礼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6月版

猜你喜欢
换位思考医患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浅析换位思考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
化学课堂教法与学法优化同步探究
医生告知说明义务对患者治疗满意度影响的调查报告
换位——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
“微信”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研究
对医患关系本质及双方权利义务的探讨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医患关系紧张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中国“换位思考”,日本不会投桃报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