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军
【摘要】 多成分环境对中药口服吸收影响的评价方法研究是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BCS)研究中的热点内容,是新药研发基础性研究之一。本文从多成分中药吸收特点出发,概述多成分中药肠吸收数学模型研究、实验研究主要方向,并提出可行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新药研发;多成分环境;口服吸收;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71-02
药物吸收评价是药物渗透性评价重要组成部分,药物渗透性评价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的分离依据之一[1]。但应注意的是,BCS主要针对单一化学成分药物。中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多成分是其主要特点,现有的BCS系统无法满足药学研究需要,CMMBCS应运而生。口服是中药用药主要途径之一,肠吸收是研究重点。本次研究就此进行概述。
1 多成分中药吸收特点
成分间相互影响:多成分存在吸收抑制、促进作用,多成分药物口服时,存在共用转运蛋白竞争,转运蛋白受诱导、抑制进而影响吸收,如癸酸钠可促进小檗碱转运,提高后者吸收率。部分成分影响肠壁代谢,抑制多成分吸收变化:部分药物可能影响肠壁细胞代谢酶变化,进而影响其它成分吸收,此外,部分药物还可影响肠道菌群,间接激活代谢酶联反应,影响其它药物吸收。影响肠道微环境:如部分成分可影响肠道酸碱环境,间接影响其它成分吸收。
2 多成分中药肠吸收数学模型研究
2.1单成分药物肠道吸收模型
首个肠道吸收模型:,其中C为灌流药物浓度(μmol·L-1),x为灌流液在肠内具体位置,r为空肠内径,Peff为有效渗透系数,Q为灌注速度流量。该公式为肠吸收研究指明了方向,现仍被广泛应用于动物实验之中,现常用的肠吸收速率常数Ka,rat,gra=(1-),其中V为药物灌注肠道空间,V=πr2L,其中L为吸收肠道长度。
2.2 多成分药物肠道吸收算法构建要点
中药成分复杂,许多药物成分都尚未鉴定,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药材来源广、成分复杂、活性成分种类繁多,我国记载在案的天然药用动植物超万余种,药物有效成分还受产地、生长条件等因素影响,如中药金银花,尽管分属忍冬科属,但已被证实的植物来源便有20余种[2]。但可喜的是,中药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已初步开展,相关技术基本成熟,可对照组的化合物繁多,为多成分药物肠道吸收研究提供了基础。据以上的标准公式可知,影响药物肠道吸收的因素包括药物流经肠道的流速、药物浓度、流经时间、流经肠道状态等,多成分肠道吸收最基础影响因素与单成分并无本质区别,构建多成分中药肠道吸收模型可借鉴单成分模型,添加多成分肠道吸收特点相关影响因素,如成分间相互影响因素,以真实再现多成分肠道吸收情况。
2.3 多成分环境肠道吸收研究现状
现普遍被认可的影响因子包括药物血吸收能力、肠道吸收能力、肠壁细胞代谢能力、肠壁细胞外排能力,同时考虑到化学成分吸收后流向,现有模式还多分别建立肠道室、血液室、肠壁细胞室三个子模型[3]。
3 研究方向
3.1有效部位肠吸收研究
相关文献仍较少,但仍不断增多,主要研究内容仍为动物模型研究,研究对象集中在药物有效成分鉴定已基本完全的药物上,如葛根总黄酮葛根素。林文慧构建大鼠肠吸收模型,研究葛根总黄酮葛根素肠吸收,结果显示成分在肠道中的吸收速率、吸收率均较低,与葛根素吸收基本一致,多成分吸收相互影响较小。
3.2中药单味药和复方中活性成分肠肠吸收研究
现存文献,以成分相对简单、部分成分比重较高、有效成分较稳定的处方作为研究对象,如中药复方开心散,其中组分远志寡糖酯类被吸收效果好。目前主要局限在于不同药材组分构成差异较大,一种药材一个组分被吸收情况是否可应用其它品质同种药材,一次复方制剂活性成分被吸收情况,是否可应用于其它厂商、相似处方制剂,都存在较大争议。
3.3 不同化学成分配伍肠吸收研究
处方也是中药主要应用途径,煎剂口服肠道吸收研究难度大,相关研究较少,现有研究局限于两到三种药物配伍研究。如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与芍药苷配伍,盐酸小檗碱与葛根素配伍,等。
4 研究思路
应遵循由简入难原则,可行步骤为:①单一成分实验,采集基础数据,研究单一成分環境与目标成分相互作用,进而加入其它成分,对比研究多成分对目标成分影响,成分环境易于控制,基于我国药材有效成分图谱、标准物,取材更方便,适合大规模研究;②进行单一成分药材中多成分环境研究,重点研究单味药材中目标成分吸收情况,基于现有的药材指纹图谱、基源鉴定库,可节省大量的实验程序;③进行单一成分在复方制剂中吸收情况,复方制剂上市前研究较完备,研究内容较多,可提供借鉴;④研究复方多成分环境中目标成分被吸收情况,祖国中医药理学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基本成熟,阴阳调和、脏腑说、气血说等药学理论为研究提供了便利[4]。
5 展望
我国天然药物研究方兴未艾,但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中药与天然药物潜力仍有待深入挖掘。多成分环境对中药口服吸收影响的评价方法研究是中药复方制剂新药研发瓶颈性研究领域,一旦突破,将极大的改善中药复方制剂应用现状,利国利民。广大药学工作者应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创新,积极进取,为中医药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梅全喜,曾聪彦.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药房,2010,21(36):2800-2802.
[2]尹国兴,尹海鹏,郭宝芳.浅析中药提取物伴生物质的生物药剂学特性及其制剂学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4):251-252.
[3]刘洋,翟华强,赵保胜,等.多成分药物代谢学术思想在中医临床药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1335.
[4]谢燕,马越鸣,王长虹,等.改善中药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概况与思考[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1,38(3):19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