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落后贫瘠地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研究

2015-10-21 19:38郭畔王晓刚
房地产导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态文明

郭畔 王晓刚

摘要:康平县是辽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本文通过对康平县生态问题的分析,探讨了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规划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摆脱贫脊,建立生态文明体系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贫脊;生态系统;生态文明

1.引言

生态与贫瘠作为世界著名的“三P”问题(pollution、povertyandpopulation)其中之二,受到了国际各界众多学者的关注。康平县地处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成为沈阳市乃至全国风沙重灾区、局部特大干旱、土地荒漠,使康平县成为全省著名的贫困县。对其生态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是加强康平县自身生态系统恢复与完善,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

2.康平县生态问题分析

2.1生态系统呈敏感性

康平北部为科尔沁沙地南缘,是抵御科尔沁沙地南移、保护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生态防沙屏障。复杂的环境为农业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自然基地的同时,也为康平县带来了敏感的生态系统。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产业化、城市化等对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不断增强,脆弱的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康平县的干旱现象更影响了整个地区的气候调节能力,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性。

2.2沙化现象严重,草场严重退化

科尔沁沙地是全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的沙地。每逢春季大量的沙尘被卷到辽沈地区,造成康平县沙金台乡等地出现大片的沙化土地。制约了康平地区经济振兴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巨大障碍。

2.3大面积采挖,破坏生态结构

随着康北煤矿的投产以及其他三个煤矿的开采,康平县域内的地质环境遭受大面积的破坏。大面积的采挖造成了地面沉降、废弃物的堆积、地面变形、环境恶劣、矿震五大方面地质灾害。采煤沉陷区的生态破坏问题,将会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不但面临着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垃圾遍地、环境卫生恶劣等困境,而且还时刻遭受着矿震、地陷、滑坡、房塌的威胁。

2.4天然湖泊面临干涸

卧龙湖在人为和自然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一度干涸,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给卧龙湖及周边地区造成巨大损失。卧龙湖的干涸还使湖底的沙质土壤裸露,形成了十几万亩的新沙尘源,使得科尔沁沙地骤然向南推进了上百公里,直接对沈阳及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空气环境构成威胁。

3.实现生态文明策略

3.1对卧龙湖生态系统进行保护规划与恢复

3.1.1进行开发管制规划

对整个卧龙湖控制区域进行功能划分,对于不同的生态功能区要采取相应的开发管制对策,共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核心区严格控制单位和个人在该区域内活动的密度和时间,不得进行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缓冲区位于核心区外围的狭长地带,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也可适当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要以不破坏其中的生态环境为准则。

3.1.2生态保护岸线规划

一级生态保护岸线,选择连片的大面积湿地生态敏感岸线地带,不进行任何人工建设,保持原有生态植被和驳岸状态,减少或控制人流进入,保证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鸟类栖息不受干扰。

3.1.3卧龙湖水体整治策略

卧龙湖水体保护的主要目标是防治水质污染,维持水量平衡,采取引水还湖(库)、退耕还湖(库)等措施,迅速恢复湿地。防止富营养化减少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加强湖泊生态系统的水循环,维持湖泊水量,做好水生高等植物的恢复。

3.2对沙漠化的整治

3.2.1控制水土流失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基本农田和草原水利建设;坚持水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防止大规模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建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推广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加强与其他区域合作与交流。

3.2.2退耕还林,农田林网

完成荒山荒地绿化,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改良盐碱地,建立健全农田防护林体系,控制沙化耕地的扩张;建立防沙治沙社会系统工程,合理地调整土地利用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覆盖率,完备防沙治沙体系;加强沙区现有森林植被的保育,建立沙区禁牧、禁樵、禁耕制度,在使沙区生态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的基础上,开发经济林、观赏林等新的目的树种。

3.2.3继续进行“三北”防护体系建设四期工程

以城市为中心,以森林为主体,构建以带为屏障的阻沙体系、以网为骨架的防沙体系、以片为基础的治沙体系。沙漠绿洲建设以现有的亩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和流质沙化地为重点整合沙区内宜林荒山荒地资源,营造防护林和防护经济兼用林、防护观赏兼用林,建设多功能沙漠绿洲。

3.2.4建立生态型产业体系

以三北防护林建设和风沙治理为契机,大力发展林木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优化空间布局,实现绿化水系成网;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發展生态农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3.2.5生态能源工程建设

加强对秸秆的利用,除还田或作为养殖饲料以外,还可以秸秆气化的工程处理方法,产生清洁能源,而残渣又可以作为饲料,做到秸秆的综合利用。建设风力发电场,引进国外风机的制造技术,采取合资、独资等不同经营方式逐步形成康平风力能源开发企业。

4.结语

以康平县生态系统规划为例,探讨贫脊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研究如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完善生态系统,以实现贫脊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创建低碳型的生态产业,协调区域生态发展,实现其自身与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康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

[2]傅伯杰,陈利顶,刘国华.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及特点[J].生态学报,1999,19

[3]杨永强,余新晓,卞有生,等.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桐柏县为例[J].环境科学导刊,

[4]郭先登.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问题[J].山东经济,2008年第5期

[5]曾珠,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思考[J],经济透视2008年4期

[6]陈南岳.我国农村生态贫困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

[7]王明浩.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镇[J].城乡建设.2008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生态文明
“互联网+”下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路径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网络空间的生态化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