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优 梁丽娟
[摘要]地质灾害的频发将直接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给国家经济建设带来损失。本文介绍了新疆的自然地理情况和其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将新疆干旱区进行地质灾害区划,提出了相关减灾对策。
[关键词]新疆 地质灾害 区划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392-2
新疆省位于我国西北部,亚欧大陆腹地,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地质环境复杂,时常遭遇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而地质灾害的频发将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给国家经济建设带来较大损失。因此,将新疆干旱区进行地质灾害区划,并制定相关的减灾对策,对于预防、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维护人民安全和国家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新疆自然地理情况概述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亞欧大陆腹地,四周群山环绕,远离海洋,是我国干旱区的主体。新疆位于东经73°40′~96°18′、北纬34°25′~48°10′之间,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份。新疆的地形素有“三山夹两盆”之称,其北部为平均海拔3000米的阿尔泰山;南部为平均海拔高达在4500~5000米之间的昆仑山;而平均海拔3500~4000米的天山横亘新疆中部,将其分为南北两半,南部为塔里木盆地,北部为准噶尔盆地,通常将天山以南称为南疆、天山以北成为北疆[1]。
由于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四周有高山环绕,因此海洋气流不易到达,呈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平均降水量较小。南疆平原区年降雨量基本不超过50mm,北疆平原区降水量在100~200mm间,随着海拔的升高,山地降水量逐渐上升。此外,新疆的降雨主要集中在4月至8月,这段时间的降水量占新疆年降水量的40%~80%。
2地质灾害类型
新疆地质灾害种类较多,且不同成因、不同地带的地质灾害表现形式和危害强度各不相同。在新疆干旱区发生频次较多、影响较大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较强的灾害和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等变化较慢、具有牵延性特点的环境灾害。新疆干旱区主要地质类型见表1。
3地质灾害特点
新疆干旱区地质复杂、气候多变,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特征、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概括起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3.1突发性和牵延性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地震、滑坡、坍塌、泥石流等灾害属于快速、强烈的地质地貌作用过程,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短时间(几秒钟至几十分钟)内即可成灾。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等环境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地貌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引起的,具有牵延性特点,变化较慢。
3.2时间特性
通常地质灾害频发的年份和地质灾害较少的年份间隔出现,并存在韵律性,如震级大于7级的灾害性地震约10年发生一次,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存在较强的关联性;而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则多发于降水量大、暴雨较多的年份。此外,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一年内出现的时间段也较为集中,通常多发于6、7、8三个月,而新疆的灾难性地震也多发于夏季。
3.3区域性
新疆干旱区的地震灾害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即空间分布不均衡。相关统计调查显示,新疆的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灾害主要集中发生于天山地区;土地沙漠化灾害在塔里木盆地较为突出、土地盐渍化问题在准噶尔盆地较为突出。
3.4垂直分布
海拔高度不同、环境类型就不同,因此地质地貌作用进行和地质灾害类型也存在差异:在高山等高海拔地区地质灾害以雪崩、冰崩、岩崩、冻融泥流为主;在海拔低于2500m的山区,地质灾害以泥石流、塌方、滑坡为主;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则多发水土流失;山地、盆地接触带多发地震;盆地则易发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等牵延性环境地质灾害。
4地质灾害区划
地质灾害区划指的是在对地质灾害灾情进行调查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然坏境、社会环境等因素,依据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按等级、区域进行划分,从而为预防和抵御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2]。
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同时考虑到新疆干旱区的特点和新疆各级行政区域划分,将新疆的地质灾害划分为I级严重灾害区、II级中强灾害区和III级弱灾害区三个灾害等级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域性和灾害类型进行下一级的划分,具体区划系统见图1,区划图见图2。
5减灾对策
5.1防御措施
首先应该通过宣传手段,让人民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提高人民的防灾意思,尽可能地减少因人类活动而造成的地质灾害。在城镇开发建设、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因素,加强环保工作,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森林与草原。进行开山采石时要事先规划,确保在采石作业时不会对山坡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应加强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在突发性灾害来临之前做好防灾工作。
5.2生物措施
对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等具有牵延性特征的环境地质灾害,可以采用生物措施进行防治。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山区的植被覆盖度,利用植物根系紧固土壤,以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同时,对于平原区而言,植物的种植可以改善当地的小气候、阻挡风沙、降低地下水水位,从而阻止土地沙漠化、盐渍化。
5.3工程措施
可采用修建抗滑挡墙、抗滑桩、挡土墙、护坡等相关治坡工程措施来稳定山地的土壤及坡面,从而以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可以通过完善滑体内的排水渠道,减小负载,降低滑坡体的活动性,从而减少泥石流、滑坡的发生[3]。
5.4管理措施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机构的建设,制定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河道管理法、水土保持法等,确保自然灾害的防御和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可利用先进的GIS软件平台,将新疆各地质灾害区的灾害相关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实现数据的综合化、信息化管理,便于及时、全面的对灾害数据进行分析,为灾害防治机构防灾减灾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6结束语
将新疆干旱区进行地质灾害区划,并提出了相关减灾策略。总而言之,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防治过程中,要不断提高人民对防灾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制定相关治理策略,同时与时俱进的采用新手段、新措施,才能不断的改善自然生态坏境、有效的防治各种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魏明.对地质灾害防治状况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8).
[2]陈亚宁,李卫红,杨思全等.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环境地质灾害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1,24(1):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