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培养机械制造业应用型人才探索

2015-10-21 19:58方秀荣
新西部·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质量提升应用型本科

【摘 要】 本文在分析机械制造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提升方法,主张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提升授课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 机械制造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质量提升;教学方法

一、机械制造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9年高校扩招后,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加,教育资源变的十分紧张,使得许多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工科教师队伍中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不能很好地胜任工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而导致教育教学质量的滑坡;多年以来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培养目标的调整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使得高校成为社会长期诟病的对象。以上种种原因,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没能紧跟行业和产业的发展

高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时,没有深入研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对相关行业和产业发展制定的目标;没有及时主动加强对相关企业的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不能对行业和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做正确研判,进而不能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造成了培养方案不能培养出被企业广泛认可的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不具行业特色

高校没有基于行业背景,并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行业所属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和修订培养目标,以致于各高校同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从而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3、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陈旧固化

这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专业化和科学化,忽视工程教育本身的特性及需求;加之许多工科教师自身缺乏工程实践经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不能够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没有对学生进行工程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和以学生考试成绩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考核的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考核。同时,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注重形式和过程,实际效果难以保证。没有构建起校企合作的有效合作机制,导致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不高,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过程,导致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的积极性降低,以上种种,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遇见实际工程问题时很难从工程观点出发处理问题、解决难题。

二、机械制造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依据

根据多年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机械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密切关注,我们认为,机械制造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掌握与该行业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很快胜任实际工作岗位,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确立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

1、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制造技术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急需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提升国家制造业的水平。在国家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要实现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实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奋斗目标,高校必须及时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0年 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 “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该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是要全面提高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企业认可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创新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机械制造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

为了适应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应主动加强与企业、研究院所的联系和合作,积极开展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升应用能力为主线,依托和跟踪行业发展现状,构建起适应现代制造业对应用型人才新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最终形成以行业为依托,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提升授课质量

加强与企业和研究院所的联系合作,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人员参与教学活动。与他们一起研讨专业课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将合作单位完成的工程项目的相关技术创新与课程相关内容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任课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分别讲授课程的原理部分和具体工程运用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很快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同时,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上提供的课后练习题,任课教师还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选取一定数量的工程实际运用的实例,让学生组成项目组,运用所学知识,研讨并完成设计选型任务。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全面提高。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组织学生前往厂矿企业和研究院所参观学习,由参与授课的工程技术人员给学生讲解设备和产品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和使用性能,以及技术创新点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设备和产品使用功能,以及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了专业知识。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由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实际工程项目相关资料,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与学生一道研讨并确定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力求通过毕业设计为企业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同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指导,定期与学生见面,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确保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四、结语

通过两年多来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启发和指导学生将大学四年级所开设的机械专业课的知识与前期已学习过的专业基础课知识相结合,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同时,将教学内容与相关实验及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学生掌握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普遍得到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从而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

[2] 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1.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4] 俞松坤.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21.

[5] 王杰臣,张爱华,臧玉英.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1998.1.

【作者简介】

方秀荣(1971-)女,新疆伊宁人,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机械制造业质量提升应用型本科
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机械制造业如何应对产能过剩危机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机械设备外观特征分析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