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建筑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2015-10-21 18:50刘静孙腾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0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起源中国

刘静 孙腾

【摘要】本文阐述了波普艺术的起源以及波普建筑的产生过程,结合案例介绍了波普建筑的特点,指出波普艺术表现的是通俗、消费性、廉价、诙谐的大众文化,同时波普现象对现代建筑在思想上起到了解放的作用,在形式上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新途径。

【关键词】波普艺术;波普建筑;起源;大众文化;中国

1 波普艺术的起源

“波普艺术”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但是在美国发展壮大,是一场前卫而又面向大众的设计运动。波普文化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观、消费观及其反传统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这些年轻的先锋艺术家们认为艺术不应仅供少数人享用,而应走向普通大众。他们的设计作品挣脱了一切传统束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商业的烙印。

“波普艺术(Pop Art)”是Popular Art的简称,有大众化、通俗、流行的意思,即流行艺术。1957年,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Hamilton)对其定义为“流行艺术是通俗的、短命的、消费性的、廉价的、年轻的、色情的、机智而有魅力的恢宏壮举……” 。费菁老师认为:波普是现代主义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变奏,它比现代主义更加入世,既表达了对理想的憧憬又对现实生活持肯定、乐观的态度 。

波普艺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消费时代与信息时代的文化,并通过现实的形象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波普艺术意味着抽象艺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的完结,开始了后现代主义的新阶段。波普是现代的,但是它的消费性和符号又是后现代的,正如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这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2 波普建筑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西方艺术界出现的“波普艺术”(POP-Art即流行艺术),是随着大众社会的到来、人们审美意识的转变,在达达主义的影响下,针对当时的抽象艺术而产生的。波普的代表作有:约翰斯的《三面国旗》(1958)、劳申勃格的《组字画》(1959)、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1962)等。通过对现代文明的夸张表现,波普艺术刻画了这个物质极大丰富而精神极度空虚的世界,其通俗、商业、诙谐的思想影响了当时各个艺术领域,乃至建筑领域。

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主义发展的巅峰时期,长达30年的垄断使得世界建筑日趋相同,建筑和城市面貌越来越单调、刻板,没有人情味。这时以查尔斯·克斯、罗伯特·文丘里等为代表的一些青年建筑师对现代主义提出质疑。文丘里早在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就提出,要折衷地使用历史建筑风格、波普艺术的某些特征和美国的商业建筑的细节,来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刻板面貌,同时提出了推动当代建筑航船前进的两支桨,一桨伸向古代,一桨伸向大众。1977年詹克斯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指出,后现代建筑应采用“双重译码”——大众译码和现代译码,“由于双重译码,这种建筑艺术既面向杰出人士也面向大街上的群众说话” 。

波普建筑正是面向大众的那种建筑。在他们的倡导下,弗兰克·盖里的“鱼舞餐厅”、查尔斯·摩尔的意大利广场等作品应运而生,它们以通俗易懂的形象、浓厚的商业气息、诙谐幽默的语言等特点迎合了人们的心理并风靡一时。

3 波普建筑的特点

3.1 通俗的、具象的波普建筑

“民间艺术家用改变他们的背景或扩大的规模给普通构件以不寻常的含意,通过对感觉的相对性与意义相对性的专注,老一套的题材在新的背景中会产生既是新与旧,又是平庸与生动、模糊不定的丰富含义。”

这种建筑利用象形语言来表达,用人们身边最通俗易懂的符号、形象来装饰或表达建筑形象。最主要的目的是吸引眼球。例如北京天子大酒店,福禄寿三座星像象一件外衣一样披在建筑的外面,初次看到感觉确实有点好笑,但是真正能把中国的传统如此直白的表露、历史文化如此的夸张、把建筑的“表”与“里”如此清晰准确而又大胆地反应的,这座天子大酒店确实是前无古人,也许会后无来者。还有沈阳方圆大厦,整个造型酷似中国的古钱币,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3.2 商业的、艳俗的波普建筑

作为商业社会的产物,波普建筑的表现形态必然具有一定的商业气息。文丘里认为,在效率至上的商业社会,只有巨型广告牌才能引起高速驶过的汽车司机的注意。文丘里与约翰·劳什设计的最优产品展销厅,巨大而醒目的花纹图案成为建筑外墙的装饰,整个建筑看上去犹如一个巨大的礼品包装盒,具有极浓的装饰性与商业味。

现代主义提倡纯粹的黑、白、灰调建筑,而波普建筑则运用明亮的、艳俗的色彩来引人注目。罗伯特·斯恩特在法国设计的迪斯尼乐园,是由明快的色彩、跃动的灯光、生动的形象和图案组合而成。

3.3 诙谐的、荒诞的波普建筑

弗兰克·盖里认为:“我们正处在这样的一种文化中,这种文化由快餐、广告、用过即弃物、赶飞机、叫出租车等组成——一片狂乱。所以我认为我的关于建筑的想法比创造完整的建筑更能表现我们的文化。” 文丘里也提倡用一种艺术上的不协调给建筑以活力,他喜欢建筑的基本要素混乱、扭曲、折衷,而不要纯粹、直率和干净,甚至宁愿以“丑”取代“美”,以“怪异”代替“崇高”。在他们的倡导下,出现了一批用夸张变形和支离破碎等手法来表现这些美学元素的建筑。

1991年在美国加州建成的西海岸Chiat广告公司总部大楼,盖里将建筑的入口处设计了一个逼真的巨大的望远镜,两个镜筒是小会议室和研究室。如果从正统的审美观出发,人们会觉得它怪诞不经;但当代那些和盖里抱有相似看法的人,则可能从他创作的建筑形象中感觉到一种深层、复杂、具有强烈震撼力的艺术效果。

4 我国波普建筑的展望

波普建筑作为商业化城市中一个活跃元素是不可缺少的,随着我国商业化程度的加深,人们消费热情的持续高涨,波普建筑在我国也会有更进一步地发展。

首先,在一些追求个性化、别具一格的商业、娱乐、休闲类建筑中,如餐馆、酒吧、特色专卖店等,作为娱乐、消费的对象,它们追求瞬间的轰动效应,因此,设计师运用各种新奇的手法对建筑进行“个性化”打造,以满足人们的猎奇消费的心理。

其次,在一些儿童活动场所,如游乐园、主題公园等,波普建筑应该有所发挥。这类建筑中通俗易懂的具象物和鲜艳醒目的“原色调”正好适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它很能激发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和活力。

再次,一些大型的较为严肃、正规的建筑,如政府建筑、纪念建筑、展览建筑、体育建筑、演出建筑及交通建筑等则受官方影响较大,形式较为正统。因为这个时代的领导者主要出生于40-50年代,他们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有着独特的经历和气质;作为社会的中坚、权威的中心,他们不愿流于一般,精英意识很强,排斥低俗的、荒诞的、破败的美学元素。因此,即便是建筑师有波普建筑意识,设计了具有波普倾向的作品也大多会被决策者所否定。

5 结语

尽管有人说波普建筑基本要义:摈弃高雅,拥抱世俗,玩弄符号,追求混乱,基本上是针对造型的,说穿了波普建筑是一种抵制理性、哗众取宠、追求丰富怪异造型的建筑 。但是在这个提倡消费的社会里,波普建筑既丰富了城市面貌,又贴近生活、走向大众,使建筑不再威严耸立、高高在上,而是更有人情味儿、更贴近生活。对于波普现象和大众文化,应当用宏观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其艺术物质手段及形式风格的多样化方面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虽然内容从追求形式美和装饰性开始走向丑陋,但是这毕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挑战,充分表达了生活和世界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起源中国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