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观察

2015-10-21 20:03吴茂林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

吴茂林

【摘要】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4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2例采取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22例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FMA评分及AHI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后上肢FMA评分及AH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并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的功能,使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训练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配合肌力训练及上肢运动作业等康复训练,促进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疗效明显,是值得推广的综合康复方法。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65-01

肩半关节脱位是临床上脑卒中偏瘫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患侧上肢功能[1]。我院对收治的44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采取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2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44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颁布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46~67岁,平均(58.4±4.3)岁;脑出血17例;脑梗死27例。纳入标准:①病情稳定,未出现意识障碍;②病程<12周,均为初次发病,并且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③依据X线与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均符合肩关节半脱位诊断标准;④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排除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者,病情不稳定、血压反复波动者,同时排除小脑、脑干出血患者。随机均分患者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22例采取常规脑卒中治疗和康复训练,主要包括间断使用肩带固定肩关节,良肢位摆放并对肩关节予以支撑保护,提肩胛肌耸肩训练、Bobath训练和手功能训练等;观察组22例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在治疗前患者取坐位,放置电极于患肢三角肌外侧部、冈下肌体表以及胸大肌锁骨部位,电流强度以患肩出现耸肩动作且能耐受的最大强度为宜。在训练时保证患者能积极配合扬声器声音和显示的图标反馈系统按节律地做肩关节上提运动,辅以外展、后伸及前屈运动[2]。对BrunnstromI期患者给予被动功能性电刺激为主,主动活动时强化运动意念配合,对BrunnstromII期及以上患者给予被动功能性电刺激和主动运动相结合[3]。在进行治疗时,依据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参数提示训练肌肉的主动收缩肌力来设置合理的阈值,以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增加趣味性,主动参与训练。每次治疗20min,1天2次,1周治疗6天,连续治疗4周。

1.3评定方法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价,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及住院4周后上肢FMA评分进行比较。同时采用X线片测量法对患者肩关节半脱位进行评定,并且对肱骨头与患侧肩峰间距进行测量与比较(AHI)。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对比采用(±s)进行表示,同时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上肢FMA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入院时与治疗4周后上肢FMA评分分别为(17.34±6.28)分、(34.28±10.21)分,对照组患者入院时与治疗4周后上肢FMA评分分别为(18.22±6.24)分、(26.15±9.33)分。兩组患者治疗4周后上肢FMA评分均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上肢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AHI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入院时与治疗4周后AHI评分分别为(22.32±4.82)分、(12.28±5.17)分,对照组患者入院时与治疗4周后AHI评分分别为(21.83±3.89)分、(15.55±4.82)分。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AHI评分均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A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于早期偏瘫患者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能有效刺激神经肌肉,增加本体感觉,从而缓解肌肉萎缩症状[4],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肌力,并增加患者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对于后期患者来说,采用该技术进行治疗能够缓解肌张力与痉挛状态,提升患者肌肉耐力和力量,从而实现对患者运动协调功能的改善。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用于治疗脑卒中后受损脑区神经细胞重塑及皮质功能重组,并将表皮肌电信号转换成声音和图表,直观而立体,大大增加训练的趣味性,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4周后上肢FMA评分及AH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并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提高上肢功能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雄昂,叶祥明,林坚,刘晓林,李琳.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01:76-77.

[2]吴伯涛,赵紫昊.不同波型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13,10:901-904.

[3]肖德龙,洪恩四,常晓波.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J].江西中医药,2014,09:69-72.

[4]冯胜东,许梦雅,李树强,崔永刚,庄敏.肌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04:52-54.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西结合呼吸康复训练对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小儿智力糖浆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的疗效分析
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老年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效果及临床意义分析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的疗效观察
物理疗法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膝关节炎关节镜术后关节肿痛的效果评价
脑梗塞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分析
微媒环境下运动康复训练的开展策略
学龄前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现状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