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莎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孕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方式。方法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进行生产的产妇1680例,其中产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妇有66例,并发症发生概率为3.9%。针对产后孕妇采取相对应的静脉血液回流、提高血管内膜强度等预防护理。对66例产妇进行抗凝血、溶解血栓、消肿祛瘀等治疗护理。结果66例患者经过相对应的治疗护理后,其中60例患者痊愈后出院,6例患者有轻度下肢功能障碍,经过后期治疗后,6例患者的肢体功能均恢复正常。讨论产后孕妇由于长期处于高度凝血状态,静脉血液流通不畅,而采取针对性的抗凝血、消肿祛瘀等护理方法能够有效治疗该类疾病,改善患者的生活工作质量。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后;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62-0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临床表现为肢体疼痛、肿胀、麻木的常见疾病,产妇在生产后由全身血液处于高度凝聚的状态下,一旦静脉血液回流不畅,极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这种疾病常常会导致患者出现下肢功能障碍,给患者预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扰。本文针对该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式做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进行生产的产妇1680例,其中产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妇有66例,并发症发生概率为3.9%。66例患者的年龄分布23~38岁,平均年龄为(28.6±6.6)。发病时间:产后10~16d有28例,3~10d有38例。66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征为下肢肿痛、皮肤暗淡、皮肤表层温度较低。患肢发生部位:右下肢20例,左下肢28例,双下肢18例。
1.2方法
1.2.1预防措施
针对产后孕妇的护理干预,为了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可在产妇分娩后及时做好疏通静脉血液以及保障静脉内膜韧性的护理措施。首先,疏通静脉血液。由于产妇分娩后全身处于高度血凝状态,而防止下肢肌肉收缩和瓣膜的逆流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产妇分娩后,可以根据身体恢复状况适当,增加卧床休息时间,采用专门设备恢复肌肉收缩[2]。产后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会引起产妇失眠多梦,提高产后便秘的发生概率,严重影响产妇预后。因此医护人员要做好心理干预,严密监测产妇的心理状态,针对有有产后抑郁症的患者,可开展心理疏导护理,详细讲解产后容易发生的并发症及其危害,尤其是有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基础知识[3]。第二,提高患者静脉内膜的韧性。静脉内膜韧性低,会使得外界的感染性、化学性因素入侵静脉内膜,从而导致静脉内膜损伤。因此产妇分娩后要尽量少用刺激性强的静脉注射药物,医护人员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巧,同一处静脉切忌反复穿刺。及时清理皮肤损伤出的渗出的药液。单次输液时间低于48h。最后,为了避免产妇分娩后长期处于高凝血状态,产妇在孕期可服用小伎俩的肝素,5000U一次,每天1至2次。
1.2.2护理措施
针对已经出现下肢深静脉栓的产妇,护理措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产妇应取平卧位休息,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的25cm左右,膝关节弯曲度数控制在15°,确保患者的肌肉关节处于轻松状态。患肢抬高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采取绝对保暖措施,密切关注患肢的颜色变化状态,每小时测量一次皮肤温度和脉搏情况,每天对患肢的径周进行测量,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其次,抗凝血护理。针对高凝血状态产妇,可积极采取抗凝血护理,适当应用尿激酶和链激酶等溶解血栓药物,用药前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状况,确保无出血状况。患者采用溶栓药物治疗后,下床时间不宜过早,保持患肢的适度温度,切忌过冷或过热。针对静脉血回流不畅或聚集等症状,科室长腹痛阿司匹林辅助治疗。最后,消肿祛瘀护理。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中医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气滞血瘀症状,可采用调理血运、消肿祛瘀的中药对症治疗。采用芒硝、冰片、藏红花、三黄散等药材,芒硝是一种专门用于脱水消肿的药物,冰片能够改善皮肤的通透性,三黄散有祛湿消肿、活血化瘀等功效。将这副中药配方制成外敷辅料,连续外敷2周。
1.3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2.0,计数资料采用χ2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66例患者经过相对应的治疗护理后,其中60例患者痊愈后出院,6例患者有轻度下肢功能障碍,经过后期治疗后,6例患者的肢体功能均恢复正常。
3.讨论
产妇在妊娠期,胎盘生长过程中子宫压迫盆腔静脉,致使下肢静脉血流极为缓慢,产妇分娩后,血液高度凝聚,并长时间段处于高凝血状态,导致静脉血回流不畅,从而引发下肢深靜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会引起患者下肢活动功能障碍,为患者预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重大困扰。为了减少产后孕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医护人员必须做好严格的预防工作,可在产妇分娩后及时做好疏通静脉血液、提高静脉内膜韧性、防止高凝血等的护理措施。针对已经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医护人员须做好体位护理、心理护理、抗凝血护理以及消肿祛瘀护理。本次试验结果显示,66例患者经过相对应的治疗护理后,其中60例患者痊愈后出院,6例患者有轻度下肢功能障碍,经过后期治疗后,6例患者的肢体功能均恢复正常。综上所述,产后孕妇由于长期处于高度凝血状态,静脉血液流通不畅,而采取针对性的抗凝血、消肿祛瘀等护理方法能够有效治疗该类疾病,改善患者的生活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碧泓.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2,1(26):121-122.
[2]李滨,连晓宁,潘洪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J].当代医学,2011,17(9):71.
[3]张艳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3例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1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