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课堂问题原因与对策

2015-10-21 20:00魏同玉
新西部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界定小学生策略

【摘 要】 本文概述了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界定,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学生方面主要有生理障碍,认知水平有限且发展不平衡,消极心理的影响;教师方面主要有陈旧的教育理念,不恰当的课堂管理方式,不科学的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策略,首先是预防: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是控制:非言语暗示与言语提醒,合理掌握表扬与惩罚,转移注意与有意忽视。

【关键词】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界定;原因;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于小学课堂之中,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阻碍学生人格和智力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正确分析课堂问题行为并且采取积极措施来对其进行调控,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发生在课堂中的违反课堂行为规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的行为。如马彦宏将其定义为:“妨碍自己的学习,有时还干扰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的提高的行为。”[1]

课堂问题行为多种多样,国内外专家从不同维度进行了分类。国内的王都留根据课堂问题行为持续时间的长短将其分为暂时性课堂问题行为和长期性课堂问题行为,暂时性课堂问题行为即学生偶尔发生的、与情绪波动相关的、能很快纠正的行为,如上课说话、睡觉等;长期性课堂问题行为即学生经常发生的、与个性即习惯相关,很难在短期内纠正的行为,如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2]心理学家翟克斯把学生问题行为归结为寻求注意、尋求力量、寻求报复和表现失望(自暴自弃)。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这是小学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如何正确分析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师生关系,而且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产生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有许多,笔者主要从学生本身、教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生方面

课堂问题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小学生本身造成的。

(1)生理障碍。学生生理障碍很容易产生问题行为。例如生理上的不健康或缺失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退缩、消沉等行为。另外,学生的神经发展迟缓或者神经功能出现障碍会导致学生产生“多动症”,心理学家称之为“MBD”,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3]

(2)认知水平有限且发展不平衡。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7—11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该理论认为处于这个阶段的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低,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运用直观、充满趣味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同时,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有的学生智力发展快,理解能力强,思维灵活,接受能力强,他们掌握了知识后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干扰其他同学的行为;而智力发展缓慢,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很容易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以至于他们抱怨学习甚至拒绝学习,最后在课堂上做出干扰教学的行为。

(3)消极心理的影响。第一,渴望尊重与被忽视,学生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尊重,现在的学生自尊心更加强烈,但是在一部分老师和同学眼里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能赢得尊重,而差生他们很少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这时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失衡,有些学生想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他们想方设法的表现自己,可是一旦教师没有关注他们,他们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很强的失败感,这种失败感会使他们采取其他不适宜的方式——“问题行为”来取得教师的关注。第二,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就是一种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害怕失败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的典型表现就是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无能,丧失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它的来源是心理上的消极暗示。当学生经常被教师忽视,他们的行为总是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在他们被教师数次批评或者经历多次失败之后,学生的消极心理占据主流,学生就会出现自卑心理,精神颓废,进而在课堂上出现开小差等行为。

2、教师方面

教师是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1)陈旧的教育理念。第一,在班级课堂行为规则的制定中教师不顾及学生合理的需求,经常采用“禁止”、“不准”、“不可”等词语,还有的教师不重视课堂纪律,他们放纵学生,对学生不管不问,这两种方式都会阻碍教学的正常进行,促使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第二,教师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不能公平对待所有学生,“照顾”或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打压或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种做法对后进生的身心产生消极影响,最终导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越来越放纵,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到教师压制,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甚至产生逆反行为。

(2)不恰当的课堂管理方式。教师采用专制型的管理方式,学生在教师面前无条件服从一切命令,但一旦教师离开教室,他们就会“自我解放”自己。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管理采取放任的方式,学生“自由自在”发展,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更是在所难免。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容易“看热闹”, 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处理问题行为,这个时候就会使整个班级乱成一团,会产生更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

(3)不科学的课堂教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置,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对教学方法的选用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太过简单会使学生产生骄傲情绪,进而注意力不集中;教学内容太难,学生不容易理解,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发课堂问题行为。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根据斯金纳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学生的这种不良情绪一经强化,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就会在所难免。有些教师教学效率低下,为完成教学任务,经常拖堂、补课,这时学生最容易产生问题行为。此外,教师的讲话方式,提问方式及其回答时间的掌握不合理,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三、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1、预防

预防是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最好的方式,所谓预防就是指“防患于未然”,在学生问题行为出现之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不能只关注优秀生,对于后进生就不管不问,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平等看待每个学生,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归属感,同时教师期望效应告诉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尤其是对那些自暴自弃的孩子,教师的期望是他们发生改变的动力,这样学生就会减少问题行为。

(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根据学生的强项来组织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取得成功,他们会更加努力学习,学生增强了自信,课堂中的问题行为自然就减少了。同时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充满趣味的、生动的、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要着眼于学生发展,教师显示出幽默和热情以及让学生进行有机的合作与学习,既能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又能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这样就能减少学生因疲劳而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可能性。

(3)構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着眼于小学生的特殊性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要尊重他们,教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小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无处不在,处理问题应该公平公正,禁忌挖苦和讽刺学生,严禁训斥和打骂学生;其次,教师要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的分析,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于作自我批评,对于学生的错误要有耐心,给学生解释的机会,要与学生进行心理互换互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满足学生正当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省改错,这个过程也是伴随着师爱的过程,这样,学生心存感激,师生关系和谐,课堂问题行为也就逐步减少。

2、控制

当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发生时如果能采取及时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就能纠正和预防学生问题行为的进一步发展。

(1)非言语暗示与言语提醒。一般问题行为基本上是一些短暂性的干扰,教师在处理这些行为时,一般只需要用简单的非言语线索进行暗示,就可以达到既制止问题行为又不影响课堂教学进程的效果。例如,对于做小动作的学生,教师可以用眼睛看着学生,或走到他们身边轻轻敲一下桌子,这样通常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终止他们的问题行为。而当非言语暗示不能制止学生问题行为时,教师适时采用适当的言语提醒有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在使用言语提醒时,教师不必追究学生的行为,而是要告诉学生如何做。如果学生不按照要求去做,这时教师需要反复向他陈述要求,直到他服从为止。

(2)合理掌握表扬与惩罚。减少一般课堂问题行为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对学生做出的与想要消除的问题行为相反的正确行为进行表扬。即通过表扬正确行为来减少问题行为。教师采取表扬做得比较好的学生的做法,在班级中树立好榜样来激励其他人效仿,以达到控制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目的。对于消极的课堂问题行为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是惩罚应明确惩罚的目的,它是让学生经过努力“避免”惩罚,转化成积极行为;惩罚要基于爱与尊重,教师带着和蔼的态度和满怀的深情效果更好。

(3)转移注意与有意忽视。对于自尊心强的小学生所表现的问题行为,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当面制止,可能会产生反效果,相反,教师如果采用提问问题等方式将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个别学生有时为了引起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会做出问题行为,这时教师如果直接干预,正好迎合了学生的目的,使问题行为得到强化,相反教师如果有意忽视,则是较好的处理方法。

总之,在小学的课堂上问题行为普遍存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与消除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宏彦.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查与思[J].普教研究(沈阳),1993(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9.

【作者简介】

魏同玉(1990-)男,山东临沂人,本科,从事小学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界定小学生策略
外语学习中的自我界定
议论文概念界定的几个问题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高血压界定范围
我是小学生
Passage Four
非常小学生
试论装饰雕塑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