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体化为虚无前的最后一次绚烂

2015-10-21 18:11王晓航
速读·中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伦理人性

摘要:日本电影向来会引起很多争议,跟中国电影比起来,有时会觉得不可思议。对于追求美的享受和音乐画面的态度,让人震惊。入殓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里面的入殓师这个职业让人敬畏。论文主要从入殓师入手,来引入日本人对于生和死的看法以及对于美的观察,还有日本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探索,入殓师优美音乐的回味和分析。

关键词:入殓师;人性;伦理

“生如樱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寂”是日本人所推崇的,日本少男少女的自杀率位居全球前几位,很多时候,日本的富士山附近的宾馆是不允许单身的女孩住宿的,因为往往这些单身女孩会选择在富士山下为情自杀,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和纯洁的爱。在日本对待死,大多选择的敬畏,是不断地怀念和反思。

《入殓师》,日本影片,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一片白茫茫的大雾,带着作者的叙述,走进了这部电影。关于死亡,凡是读过村上春树的人想必都知道那句著名的论断:“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永存”。作为一部殡葬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在这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年轻的人们目睹生死的时候会否像入殓师小林大悟那样悄无声息的苦痛,这种苦痛能否最终得到良好的正视,继而阐述真正的生命应该充满着热情、充满着风險、有理解的渴望、有交流的诚心。

影片一开始,就讲述的是小林大悟第一次给一位“少女”做入殓师的仪式,脱衣、换装、擦拭身体、给亡者化妆,在执行“送人”的仪式中,通过围绕死者的故事的观察,“死亡”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任何人的死亡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令人无法抗拒。它所反应的问题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是一种困惑于选择。“死亡”在影片《入殓师》中所赋予的内容与一一将影片中的所有人都推向了一个更深、更远的价值领域去思考,生命领域的思考。“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点,也是透析每个人物生存状态的最佳途径。比方说有着男性生殖器的两性人、无人认领的弗兰古老、误入歧途的青春少女、年轻孩子的母亲,这些逝去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入殓师送他们走完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程,让那些已经冰冷的身体再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他冷静、细致、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候送别故人,那份静谧的美,是他在生命的故事上画下的最后一笔浓墨。

但是在这里你绝不会感到阴森,相反觉得温情,美丽,感动,因为它通过死这个永恒的主题诉说着骨肉之情、夫妻之爱、朋友之义以及对工作的自豪,给人带来笑、带来泪,带来一份别具一格的感动。这是一部让你微笑着流泪的电影,在绝大多数电影中,死亡只是表现为暴力的冷漠结果;或者,死亡成为赚取眼泪的煽情手段;要不,死亡变成无法挣扎的宿命结论。唯有《入殓师》,如此平和、温情又神圣地思索“死亡”,让人认真地思考死亡之余,得到生活的激励,而不是悲怆和痛苦。《入殓师》从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角度,在执行“送人”的仪式中,通过围绕死者的各种各样的故事的观察,重新理解了死亡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得到来自生命深处的感动。这个感动会强烈地传染到你心,让你不由自主地落泪。《入殓师》没有谈到宗教,可是带给人宗教一样的平和与神圣。观看入殓师带着严肃又宁静的神情,严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与仪式,虔诚地给死者洗浴,穿衣,化妆,让人感到——死亡不是归去,而是启程。这是生者感念死者的方式,希望死者有尊严地上路,如同生前一样美丽。死者如何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就是:生者认为死者依然“活着”,依然感觉到被怀念被尊重。所以,入殓师所做的仪式就是生者对死者最终又最重的敬礼。

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修正了人们对死亡的偏见,对入殓师这个职业的偏见。影片从最终小林大悟对于死的那种悲凉的反思,到最后对死者的释然以及在整个过程妻子的不理解到理解,世人的蔑视到尊重,对父亲的恨奇迹的转换自己也成为爱,只因自己也成为父亲,在父亲弥留那刻握着的那颗石头。

整部影片中并没有因为死充斥太多嚎啕大哭的场景,反而很平静淡然,这是一群有故事的人,每一个人物都十分得饱满,但是每一个角色又都过着十分平凡的日子。社长每天都在为逝者清洗身体,日复一日地做着这份另类的工作,然而谁曾知道,他第一次协助入殓的居然是自深爱的妻子;办公室的助理看似生活平淡,实质却是一个为了爱人遗弃亲生孩子的不合格母亲,他一生都活在愧疚之中;在澡堂经常泡澡的大叔也并不像看上去活得那么安逸,他每天都在殡仪馆中见证着一次又一次的死亡。这群有着故事的人,让影片的情节变得充实,也使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变得有力。

这就是为什么入殓师能获得那么多的好评,把死上升为了一个高度,脱离凡尘,让人们的心灵和灵魂在死的那刻也得到一个尊重。最后结尾处,妻子握着的那颗石头的拳头伸开,向着丈夫。丈夫又反把妻子的拳头握紧,转向腹中的胎儿。《庄子》中曾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的开始是死亡的开始,生命的结束却是重生的轮回。生与死,无法逃避,无法拒绝。面对生,人们总是充满了希望;面对死,恐惧会占据我们的内心。在这里父亲的死转化为腹中胎儿的新生。在生与死之间还有一段美妙的旅程,叫做生活。

参考文献:

[1]丁亚平、吴江主编:《跨文化语境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

[2][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

[3]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中国译文版本:丰子恺译本1980年12月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晓航(1983.11~),男,学历:四川大学广播影视文艺学2012级硕士,目前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影视批评。

猜你喜欢
伦理人性
科技伦理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学习”反人性吗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具有“人性”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