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书珍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也就是说,评价主体由过去的一元变为多元,这就是说要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评价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在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上有所创新,更主要的是要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反思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策略,建立健全有效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误区
1.评价功能的甄别化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看教师“讲”得如何,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中心。这种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异常倾向。往往是一次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没有把握课堂教学评价本质,而是关注了课堂教学的外在现象,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远离了教育的宗旨。
2.评价内容片面化
片面地认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关注点是教师外在表现,即教师教学行为的表现、教师素质的表现;学生的外在表现,即学生“学”得如何,知识与技能掌握了多少,重在关注学业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最本质的学生知识、道德、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地发展。评价课堂教学主要关注的是教师行为的表现、教师素质的表现;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得到同化、迁移、是否构建自己的意义、是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3.评价主体的单一化
在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是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教师人格得不到尊重,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教师难以得到激励和鼓舞,没有达到改进与提高的目的。
4.评价方法追求量化技术:往往出现:“一张表、一个分”现象
这种评价方法缺少了质性评价,缺少了教师的对话与交流,忽视了被评价者的心理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促进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形成的策略
在新课程体系下,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探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考核评价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要关怀、体贴和爱护教师,尊重、理解和信任教师,实现“以人为本、‘严‘和兼容”的管理思想,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责任心得到充分发挥,保证学校教师的良好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建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
建立多元评价的目的,就是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有效性,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对教师评价的主体主要来自学校领导,这样单一的评价主体容易带来评价偏颇,而且教师对此种方式评价态度恐慌,压力很大,容易造成消极情绪。推进课改后,学校构建评价主体多元的机制,以教师自评为主,设计了教师教学工作自评表,从师德师风、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素质、作业处理、辅导情况、校本选修、研究性学习、岗位培训等方面,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激励了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和进入角色,提醒了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认识到教学技能的改进程度,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教师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因。
2.建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维度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首先评价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其次关注学生的学习,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然后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最后要评价师生关系的改善、师生互动的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一是看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是否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是否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了心智的发展。二是看能否让学生受益一生,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课堂教学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在良性循环中不断超越自我。
3.采用以质性为主、量化为辅的综合评价法
实行目标管理。对各岗位的教育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能量化的尽量量化,如职称评定、教学新秀能手评比等,把评比条件分解成量表中的分值。不能量化的采取定性的方法。定量准确,定性模糊,定性定量结合,使绩效评价既准确客观,又激励了教师向更高的专业目标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动态的过程。采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的方式对过程进行积累和跟踪。档案袋可收集的材料有:说教学设计、说教科书、专题讲座、论文科研成果、研讨课教案、自制课件等。
總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教师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学会了反思,学会了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学会了开发教学资源,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实现了学校发展,因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