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2015-10-21 18:11王翠
速读·中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初中数学设计

王翠

摘要: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教有疑”的引导作用,创新方式,多措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在探疑中发展,在释疑中生成、建构,内化为数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设计

古人常云:“学起于思。”有思维参与的学习是集中专注的兴趣学习,是高效学习。但现行学生往往需要教师设疑来引思、诱思,触发其思考,没有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解决此问题,南宋教育家朱熹曾给我们指出:“读书无疑需教有疑。”而“教有疑”的呈现方式,就是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不是问题与情境的简单组合,而是让问题寓于一定情境中,通过情境的描述和渲染,把学生引入一种亲临境界,使之与学生“最近发展区”产生碰撞,出现不和谐,于是“问题来了”,就些问题就会成为学生思维的内驱,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是思维的触发器,能引发学生“我要学”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积极动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速度和效率。所以,新课改中的数学课堂比比皆是,在各个教学流程中都能见到。但从实践走观,我们也不难发现,个别教师的问题情境是“为情境而情境”的,效度不高,有效性不强,在启发性方面欠力,不能很好地引发学生专注思考。我认为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设计应该既要符合教学目的需要,考虑到课堂教学内容,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结构,使它们有机的结合。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内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设置问题情境

现行教材编排虽然也注重情境设置,但在一些定理和公式的呈现中却没有注意,往往是直接给出。这样的呈现既显生硬,又无法引起学生学习欲望,而且加之这些内容抽象,不容易理解,故而学生不知道怎么学,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要教学这样的教材内容,唯好办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先引发学生思考,开启学习之路,然后再让学生在感知中理解,在运用中深化,建构为自身能力。在创建情境中,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与与实际生活和生产相结合,使学生能置身于一个熟悉的情境中开启思维。例如,在教学不等式组和时,我们为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考,我们可选用下列之一去创设情境。①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的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时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②用一个有毛病(天平的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因其他因素忽略)的天平怎样称量物体的重量?有人说只要左右各称量一次,再相加后除以2就可以了,你认为对吗?通过对这两个实际问题的探讨,来引发学生对此的思考,进而主动学习。

二、通过现有结论引出没有解决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

这是实践中运用最多的情境创设方法,因为是知识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每个新的知识都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建构的。操作方法很简单,就是在学生掌握了某些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创设情境,提出更深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学得新知。例如,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之后,为了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来创设情境,同学们,对于一个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我们可以运用因式分解法将其分解为(x-x1)(x-x2)=0,它的两根分别为x1和x2,如果将其左边展开,化成x2-px+q=0的一般形式,和它实际展开得到x2-(x1+x2)x+x1x2=0相比较,你能看出x1、x2与p、q有什么关系。这样来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探索,寻找规律。

三、通過动手实践强化知识内化,设置问题情境

在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时,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尚未被学生理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实践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动手中来强化知识内化,促进知识建构。实践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提出猜想,发现规律,然后通过逻辑论证得到定理和公式。例如在教学不等式的取值范围时,我们就常常要求学生在数轴上找解集。特别是在进行几何教学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就会使学生很直观地观察、理解,更能引发学生思考,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四、通过不同运算有不同结果的同一问题,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结果很多时候是唯一的,但并不是所有结果都是唯一的。利用这点惯性经验的错觉,我们可引发学生思考兴趣。利用这样的过程,就能创设出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引导分解因式:x6-1时,学生常采用这样两种解法来分解,当然出现两种不同结果:

我们在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结果,很自然就会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结果?是不是其中一个等式不成立?在排除了“其中一个等式不成立”的想法后,进一步提出猜想,从而设置“能不能分解因式,如何分解?”的问题情境。

五、通过学生练习中发生的错误,设置问题情境

错误就是资源,就是教学的有效凭借。这种资源是学生思维拐角出现问题的最好证明,扭转这种拐角,就是对学生思维的飞越与突破,就能实现质的提升。所以,很多教师善于抓住学生课堂练习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解,纠错。其实这本身就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而且真人真事,代表性极强,更能诱发学生思维和积极参与。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有情境意识,更要有发现问题的慧眼,能及时捕捉典型问题由此渲染,使之成为一个极具诱发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来。当然,这样的情境是生成性情境,是教师睿智的表现。

总之,数学课堂应是情境课堂,更应是“问来思去”的探究课堂。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有疑”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在探疑中发展,在释疑中生成、建构,内化为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韩李梅.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

[2]吴华.创设问题情境突出科学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6年3月

[3]邹丽萍.中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8年2月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初中数学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