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易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飞跃,进入新世纪后,农村水利体系作为民生水利的重中之重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中,笔者就从我国农村水利发展概况入手,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大型排管泵站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节水灌溉建设等四大方面对现阶段我国农村水利体系建构展开详细分析,希望能为相关领域人士了解农村水利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农村水利 灌溉管理 农田水利
一、当前我国农村水利发展概况
自1949年开始,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已走过60余载的发展历程。在这60年中,农村灌溉面积从最初的1.6×107hm2发展到5.8×107hm2,增长了近4倍;管道输水、喷灌与微灌以及渠道防渗等农田节水工程面积达2.45×107hm2,占到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9%,其生产的粮食作物占全国总量70%、经济作物占全国总量的80%;农村用水效率连年提高,截至2008年,全国农村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48,并连续十年实现了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灌溉用水占全国经济用水总量进一步下降;最近一次的全国水利普查显示,2.27亿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和1.65亿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工程规划与管理的需要,一大批先进而实用的农村水利科研成果相继诞生,它们有效提升了我国农村水利系统的科技含量,最大限度发挥了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水利体系的建构
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政策上,水利部门在农村饮水安全人口的基础上,将农村学校以及国有农(林、牧)场纳入规划范围,编制了《我国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以确保全面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获得国家政策支持。建设上,中央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投资,同时加强省级投入力度,确保工程前期工作经费、项目管理经费等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严把资金管理关,确保专款专用,提高建设资金利用率;全面解决中西部地区县乡镇级饮水安全工程、与饮水安全相关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等项目的资金配套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继续推进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供水率,同时为将来的管网建设奠定基础。工作机制上,强化地区领导责任,特别是县级政府责任,将工程责任落实到个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前期设计工作和工程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与效益;工程建成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供水水价机制以及补贴水费机制,搞好供水服务人员培训工作,加强行业监督力度,确保供水问题及时响应、及时维修,最大限度发挥工程经济效益。在有条件的地区,配合农村环境整治试点与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排水管网建设、河湖疏浚建设等生态整治工作,确保供水环境卫生。
2. 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
目前,全国共有20000 hm2以上的大型灌溉区434处,有效灌溉面积约2×107hm2,3333.3 hm2以上的中型灌溉區1500余处,有效灌溉面积约7.8×106hm2。这些地区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重要的规模化生产基地,是农村人工生态体系建设最为良好的地区。进一步搞好这些灌区的节水改造和排灌泵站改造,对于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全国大型灌区灌溉用水规模虽占到全国灌溉用水的三成左右,但其灌溉水利用率却地域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加强大型灌区改造是农田节水的主战场,也是农村水利系统建设的重点所在。具体来讲,在投资与建设上,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要加大中型灌区以及粮食主产区的节水改造支出,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及早完成。依据统计、测算结果,按照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国农村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任务要求,中央财政需年均保持70亿元的投资规模,同时还需整合、规划千亿斤粮食计划、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渠道资金,力争在搞好灌区改造建设的同时,加快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发挥大中型灌区的整体经济效益。此外,各级水利部门还要调查、摸排中型排灌泵站的使用情况,及时维修和改造,确保灌溉工作不受影响。在管理上,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增加公益性人员的工程维护费和基本工作支出,推进农民用水协会等用水户直接参与的灌溉管理模式建设,完善用水量计量设备与水价管理方式,综合考虑农民收入因素展开灌溉用水总量定额管理,积极推行水价改革,落实"阳光计费"和终端水价模式。
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以大中型灌区斗渠以下小型水源工程和田间工程为主体的水利工程,其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它们通常是农田水利和农村水利系统中最薄弱的"最后一公里",又被称为"田间村头工程"。在财政支持方面,我国自2005年起开始成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到2010年资金总规模已突破50亿元,它同国土整治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等四项资金相配合,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财政支持的主力作用。在建设方面,当前主要任务是加快以政策资金为引导、以科学规划为依托、农民广泛参与的小型农田水利新机制建设,进一步增加重点县小型农田水利投入,扩大省级财政补助规模,号召农民群众通过"一事一议"、民主座谈的方式发表自己对农田水利设施与工程建设的意见。在具体规划方面,搞好农田冬春季节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灌溉不受极端、恶劣天气影响;特别关注小型水池、水窖以及山丘区塘坝等农田雨水蓄积设施的利用情况,及时进行改造、加固和新建,提高应急抗旱能力;依据地方水资源承载能力发展牧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配合退耕还草、草场围栏、畜种改良等工作的开展发展节水灌溉草地技术,以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
4. 节水灌溉建设
我国农业用水占到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0%以上,居第一位,其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0.45,相比于发达国家的0.7-0.8还存在巨大差距,由此可见,农业节水建设仍有潜力。此外,我国农业灌溉方式陈旧、传统,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精准灌溉的要求,一些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农田灌溉水利用率极低,严重制约了节水灌溉发展。为此,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建设,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来讲,在建设上,要充分依托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及生产大户等用水规模较大的群体,帮助他们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生产规模的节水灌溉设施;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喷灌、滴管等节水灌溉方式,以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财政补助规模,为用水合作组织、生产大户发展节水灌溉提供中长期无息或贴息贷款,为其购买节水灌溉设备、材料提供补贴资金。在技术上,各级水利部门以及基层组织要依托科研院校、水利设备材料生产厂家、基层水利管理单位等建立健全节水灌溉的技术服务体系,强化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积极开展科研院所同各村级单位的灌溉示范基地对口帮扶工作,加强节水工程同水利管理、农艺等领域的措施配合,全方位促进节水灌溉实施。
三、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水利建设与科研的内涵、外延均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需要水利工作者付出的艰辛也越来越多。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的科技人员扎根于实际,以国家发展和农民朋友的需求为工作己任,农村水利系统的完善将指日可待,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建设节水型社会规划也必然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