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荣 康永兴
摘要通过分析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世界粮食生产经营的影响,提出了我国粮食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进而确立了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推进粮食“走出去”战略,为建立全球资源性农产品供应链提供政策支持。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粮食安全;农业对外合作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5-300-05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Grain Industry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LI Yu-rong, KANG Yong-xing*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125)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food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er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is paper has proposed the significa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ain industry in China, and determined the strategy choi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ain industry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chieve basic self-sufficiency based on domestic, promote grain “going out” strategy, provide policy support for establishing global resourc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Key words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Grain safety; Foreign 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e
作者简介李玉荣(1955- ),女,北京人,高级政工师,从事农业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通讯作者,工程师,博士,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2014-12-20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以及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各种形式的跨国、跨区域经济联盟不断涌现,形成了相互开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这为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效确保和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情况
目前,经济一体化进程体现为设立自由贸易区、签署关税同盟、推进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等4种形式。欧盟是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早期实践者,从1950年提出欧洲国家煤钢资源供应共同规划,到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再到1993年过渡为欧盟,无不是在经济协作要求和利益机制驱动下逐步融为一体的。目前,随着欧盟东扩,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欧盟的成立从聚集效应到扩散效应,从经济同盟到政治同盟,将在经济建设和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成员国之间相互降低与取消关税、开放金融保险市场、放宽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公平招标和保护知识产权等为主要内容,对于推进地区合作、扩大贸易投资和促进农业政策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5年来,拥有21个成员国及地区,在促进成员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合作方面,尤其是实施单边行动计划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目前APEC下面成立了若干成員组成的“小集团”,如东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澳新自由贸易区等,以及“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3”(中日韩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模式等,对于完善APEC组织框架、加强成员间沟通协调具有重要作用。东盟作为一个次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由军事结盟转向经济合作,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东盟正按照《巴厘宣言》路线图,向在2020年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的目标迈进。从全球看还有上海合作组织、非盟、阿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金砖国家”、20国集团、里约集团等区域性政治、经济合作组织,这些组织在各自区域内为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此以外,各国为寻求更多发展机会和扩大发展空间,把双边或区域多边自由贸易协定(FTA)作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一种选择,以区域FTA为代表的地区经济合作得到大力推进。按照WTO的统计,截至2013年,全球已有1 200个自由贸易区,其中15个发达国家设立了425个,占35.4%;67个发展中国家共设立775个,占64.6%。WTO的几乎所有成员都参加了一个或多个FTA,各类FTA成员间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例已超过50%。如中国与东盟、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海湾合作委员会、新西兰、澳大利亚、智利、巴基斯坦等国(地区)的双边FTA谈判,将中国的区域合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总之,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于平衡各国经济要素,提高整个社会功效,缓解世界转型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潮流。
2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粮食生产的影响
2.1加快了全球粮食供求结构调整
随着经济一体化发展,各国在自由贸易区内的产品和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对粮食的需求由依靠自身解决转到更多地依靠区域和世界市场调剂,从而加大了对本国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导致世界粮食生产格局发生变化。一些资源型地区的粮食增产潜力有望进一步发挥,目前拉美和非洲地区无论在开垦耕地还是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方面都存在较大潜力,在适当的市场和制度环境下,农业生产力可望得到显著提高,从而改变全球農产品供给格局。此外,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增长及生物质能源发展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首先,从人口增长趋势看,南亚、非洲等地区人口将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而欧洲、东亚等地区的人口增长可能趋于停滞甚至出现下降,从而引起农产品需求在区域间不平衡增长。从生物质能源发展看,随着石油供应紧张和价格不断上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调整种植结构和出口战略,将生产的粮食更多地用于生物质能源转化,影响全国粮食市场和供求格局。如,美国燃料乙醇商业化生产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燃料乙醇生产国,其主要生产原料为玉米,美国在2011/2012年度玉米消费中,用于燃料乙醇的比例达到了35%(图1)。
生物能源发展已在短短的十几年中显著改变了全球粮、油、糖的供需平衡。未来生物能源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石油价格变化和各国的相关政策,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2.2加速了全球跨国公司对粮食资源的掌控
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发布的资料,以发达国家为基地的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上早已形成主导地位。由于大型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在特定行业或产业链的特殊环节易于形成强有力的控制,这使其能够将价格风险向上游或下游有关主体传递,在抑制其他参与方利益的同时确保自身利润。目前全球粮食产业供应链仍继续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延伸,由城镇地区向农村地区延伸,由经济中心向边缘地区延伸。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小农户在全球粮食产业链中常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缺乏有效组织的情况下,使得产业链上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格局极不利于小农户。当前国际粮食市场上的大部分交易主要由跨国公司垄断,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4大粮商控制着当今全球谷物80%的市场份额,他们凭借垄断地位,在国际粮食市场定价方面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和决定权。以大豆为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巴西、阿根廷等土地密集型国家大豆的产量以及出口规模也呈迅速上升的趋势,这3个国家是全球大豆主要供应国,也是我国主要的大豆进口国。但由于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生产以及流通受到美国嘉吉、ADM等跨国公司的控制,因而美国已经成为实际上的全球大豆生产流通的主宰者,其芝加哥大豆期货市场价格成为世界大豆贸易以及大豆价格变动的晴雨表。
2.3加剧了国际粮食市场的异常波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全球食品市场运行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的影响,金融一体化使得农产品期货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金融衍生品,投机活动越来越强地影响到农产品期货价格走势,进而引起现货价格同步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肉类和生物燃料需求的不断增加,粮食短缺的威胁依然存在,并推动大量热钱投入农产品市场抬高了期现货价格。同时,石油矿物能源价格的大起大落通过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及农产品运输的直接作用,对国际粮食市场造成了巨大而显著的影响。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非传统需求,而且打通了农产品市场与能源市场的分隔,使其密切关联,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金融投机资本在农产品和能源两个市场上的大进大出成为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重要因素。
2.4加强了政治因素对正常贸易的不正当干预
经济一体化的背后,除了利益驱动往往伴随着政治因素的考量,从本质上讲,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多的是分配问题而非供给问题。一方面在全球粮食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可以通过高额补贴、科技进步和贸易壁垒等,提高本国粮食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还可以通过自由贸易区的相关条款,向欠发达国家倾销粮食,打压当地粮食产业。另外,粮食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在非常时期可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很难排除一些国家把粮食作为政治武器来使用。如2008年以来,粮食危机席卷全球,部分国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因粮价飙升、粮食供需趋紧引发的社会动荡,其警示是深刻的。因此,在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正常粮食贸易中的各种风险防范难度进一步加大。
3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粮食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带来的机遇
3.1.1为节约保护我国农业资源带来了机遇。
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反映了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特征和农业比较优势。目前,我国出口的主要是蔬菜、水果、农业工艺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油料、棉花、粮食等土地密集型产品。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增加了国内农产品有效供给,缓解了需求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弥补了国内农业资源不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业与世界市场的关联程度日益增强,以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稻谷为例,2009~2013年,两者进口年均增长分别达到57.5%和58.5%,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我国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持续、稳定、合理的全球资源性农产品供应链迎来了重要机遇。
3.1.2为加大粮食补贴力度带来了机遇。
取消农业税以后,我国对粮食生产陆续出台了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多项补贴,2013年“四项补贴”规模达到1 700亿元。这种补贴方式,在世贸组织的规则中属于“黄箱”补贴,对于我国来说,补贴上限是农业总产值的8.5%。按照2013年农业生产总值56 957亿元计算,我国能够给予农民的补贴上限可以达到4 841亿元,因此,“黄箱”补贴政策还有很大的应用空间。从发达国家看,农民在粮食生产中均获得大量补贴,正是这些补贴使农民获得足够收益,收入水平与从事非农产业大体相当,粮食供给才能得到基本保障。
3.1.3为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机遇。
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截至2013年末,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达35.7%。在汇改推进的近十多年中,人民币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际市场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呼声不断。在可预见的将来,人民币升值无明显逆转趋势。另外,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许多资产的价格进一步下跌,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的成本在进一步降低。特別是有些国家和经济体,为了应对危机、振兴自身经济,出台了许多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措施,消除了原来设定的一些政治性障碍。这些都为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农业直接投资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不断增加,特别2008年以来增长幅度明显加大,2013年达到了18.1亿美元,累计实现对外投资达71.8亿美元,分别是2008年的10.6倍和4.9倍,年均增速分别高达51.7%和37.2%。
3.2带来的挑战
3.2.1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带来挑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需求增长显著,但由于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的比较优势趋于下降,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下,农业资源将逐步向经济作物或非农业部门转移,且受资源约束和人口增长等因素影响,增加大宗农产品进口成为当前的现实选择,也同样为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一些农产品进口对国内生产形成过度挤压,抑制了国内生产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如大豆、棉花、细羊毛等,一旦这种趋势传递到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身上,势必会抑制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危及我国粮食安全。
3.2.2为确保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带来挑战。
首先,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大型农场经营主体相比,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仍基于小农户经营模式,在生产流通中缺乏规模经济优势、在商品交易中缺乏议价能力,在全球化一体化的市场体系中常处于不利地位,如何在一体化进程中构建小农户支持保障体系,提高他们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重要挑战。其次,在我国大幅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干预阻力。当前,国际市场上大量农产品仍保持高关税、高补贴,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SPS)和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数量不断增加、标准不断提高、程序越来越复杂。一些国家借助食品安全、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法规,对入境农产品及食品实行近乎苛刻的检疫、防疫制度,产品质量标准、食品标签和包装要求不断升级,检测项目不断增多;在对进口农产品设置“绿色壁垒”的同时,反倾销、“特保条款”和新型贸易壁垒使用日趋频繁,相继出现了“知识产权壁垒”、“舆论壁垒”等新的贸易壁垒,一些国家还将贸易壁垒延伸到低碳、汇率等领域。粮食作为战略性物资,还面临着交易管制等措施,为我国开展粮食等农产品贸易,进一步提升市场开放程度带来严重挑战。
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
3.2.3为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带来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跨国公司尤其是4大粮商对全球粮食产业供应链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强,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受到严重制约。如图3所示,近年来,发达国家依托其跨国公司,进一步强化全球粮源、物流、贸易、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布局,并通过并购、参股等形式进入我国粮食产业领域,将触角从加工延伸到粮食收购、批发流通甚至是种植环节。
相对而言,我国粮油企业尚不具备和产业化、规模化国际跨国粮油企业抗衡的能力(图4)。农业产业链条短、规模化国有粮油龙头公司少、成熟的农业产业运营经验缺失,“一短一少一缺失”下的我国粮油产业市场缺乏核心竞争力,国际粮食寡头凭借其先进的产业经验、管理技术,稳扎稳打,由油脂行业为起点,逐步将已成功运行近百年的资本产业体系渗入我国,对我国粮油产业发展形成巨大威胁。
此外,基于我国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农用水资源
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以及生物质能源开发、投机资本运作等非传统因素的影响,未来我国粮油市场波动愈加频繁和剧烈。上述这些因素均为我国政府加强对粮食产业和粮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带来了严峻挑战。
4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4.1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20年全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5 725亿kg,按照保持国内粮食自给率95%测算,国内粮食产量应达到约5 450亿kg,比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增加近450亿kg。如果再加上进口5%的286亿kg,增加总量将达到736亿kg,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20%多,这将对国际粮食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势必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上升,从而影响到那些购买力弱的发展中国家,使我国面临道义上的压力。同时,随着农业“能源化”和农产品“金融化”趋势的继续推进,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更趋剧烈,从中长期看,国际金融、能源市场对粮食市场的牵动作用将逐渐加大,引发粮食市场波动的因素日益复杂,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产需缺口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市场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确保粮食安全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国际市场,粮食问题必须立足国内解决,立足国内实际情况,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保障和安全水平,是确保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4.2推进粮食“走出去”战略,建立全球资源性农产品供应链
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粮食安全在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人均耕地仅0.101 3 hm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总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森林覆盖率约为18.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人均草地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2%;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难度不断加大。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已实属不易(图5),进一步提高粮食总产的空间极为有限。
因此,要在保持稻谷和小麦自给、玉米基本自给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国外资源调节国内供需。推进粮食走出去战略、建立全球粮食产业供应链,有利于与主要产粮国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基本稳定粮食进出口交易,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基于我国对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净进口规模的逐步扩大,我国粮食产业“走出去”应针对具有较大出口潜力、外资政策宽松、法制相对健全的国家。从短期看,优先考虑巴西、阿根廷、智利等拉美重要农产品出口国;从中长期看,俄罗斯、乌克兰及部分非洲国家应作为关注的主要对象。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加强海外农业资源开发,不应定位于从投资国获取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而应着眼于增加当地供给和提高其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巩固双方的农业合作基础,并间接提高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水平。
4.3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我国粮食产业“走出去”的保障体系
一是强化资金支持。扩大现有专项资金的总体规模和对农业“走出去”的支持比例。对一些符合国家战略的重大粮食产业项目,设置扶持政策申请绿色通道。建立境外粮食产业链投资开发基金,在企业资本金注入、境外并购、前期基础投资等方面提供强力支持。将国内四项惠农补贴延伸至境外农业投资合作企业。二是扩大税收优惠。在出口退税、农产品返销进口税、建立风险准备金方面,扩大政策优惠。针对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重点粮食产业项目,积极出台特定项目、特定区域下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积极建设境外农业开发合作区,集中争取所在国政策优惠,打捆办理有关手续,综合配套基础设施。四是建立为粮食产业链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金融体系,针对粮食种加销等等环节的融资需求,引导构建多元化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粮食产业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和严峻,粮食安全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生物能源大规模消耗粮食资源,导致了全球粮食供需格局出现转折性变化,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推动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也正在逐步改变全球粮食供需格局。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个别粮油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不断增大,寄希望于国际市场、靠国际贸易不能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在此背景下,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我国粮食产业链的国际竞争能力,稳步推进粮食产业“走出去”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杨逢珉,杨金.自由贸易区建设背景下中日韩农产品贸易的研究[J].世界农业,2013(4):11-12.
[2] 安毅,高铁生.世界格局调整中各国确保粮食安全的贸易、流通与储备政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3(56):3-5.
[3] 张前荣.关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再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3(9):61-62.
[4] 何蒲明.基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武漢:华中农业大学,2009:26-28.
[5] 黄晖,曾文革.入世后我国粮食安全立法的反思与未来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3(1):7-11.
责任编辑胡剑胜责任校对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