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职语文课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达成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以古代诗文教学为例,运用设置问题情境、模拟真实情境、创设诵读情境等策略实现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古代诗文
作者简介:彭召军,女,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2-0065-02
情境,是引起人们思想情感变化的场景或氛围。在教学中,情境是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参与互动,促进学生发展,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关联的,具有一定感情色彩、形象生动的场景或氛围。[1]在中职语文课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达成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古代诗文作为中职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在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方面具有独特功用。笔者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在古代诗文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导入的有效性
学生对古代诗文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有一定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师教授古代诗文习惯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仅停留于文言文知识传授层面。这种类似于外语教学的方法,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要重新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创设情境是一个重要途径。
创设情境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诱发性原则至关重要。通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兴趣,是应用情境教学的重要方式。笔者教授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现状和生活经验:因学习水平所限,没有自主阅读古代诗文的能力;对词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或有体会,但涉世未深,难有情感体验。因此,在上课伊始就设计了三组问题,分轮提出。
第一轮问题:谁能解释“寒”字词义?“寒蝉”是指什么?你是怎么理解“寒蝉凄切”的?第一个问题一经提出,即得到答案,学生的好奇心也被激起:老师为何提如此“低级”问题。对第二个问题,回答的仍然不少,因為初中时学过《蝉》这篇说明文。对第三个问题,沉寂了一会,才有学生作答,说明学生已进入了思索阶段。
第二轮问题:“骤雨初歇”描绘了一种什么景象?你如送别朋友,“骤雨初歇”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心情?对此轮问题的回答较为丰富多样,说明学生的思维仍处于进行时。
第三轮问题:课文起首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了何季节、何时间、何地点?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色?两轮问题结束后,笔者顺势提出第三轮问题,并声称是高端问题,以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对于第三轮问题,要求学生先读,经过小组讨论后,再派出代表回答,并角逐“最佳小组”荣誉。
这种由浅入深、逐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推送到“愤”与“悱“的状态,达到了激发兴趣、以疑启思的目的。与过去教学中所采用的文题解释、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的传统导入相比较,能更快地将学生带入课文研读中,其效果不言而喻。
二、模拟真实情境,促进情感体验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谈到文学创作时,他又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情景”与“情境”是两个互相关联,却又含义不同的概念。“情景”的“景”,是可以“无我而在”,是客观存在的“景”;“情境”的“境”,必须“有我而在”,是因我之认识与理解而形成的环境与氛围。[2]在情境教学中,应将情景转化为情境,使之服务于学生学习。
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因写作年代距今甚远,其文字表述与当代用语有很大差异。因此,如何帮助学生领悟古代诗文凝练、简洁、典雅的特点,进而受到熏陶,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笔者在《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中,以模拟情境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咬文嚼字”,感受、体悟柳永遣词造句之精妙。如上阙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女声合唱《送别》(李叔同词),投影状景水墨画(画面中,一弯残月高悬;浩渺的大河,一只满帆的船停在岸边;一座孤亭,几株残柳,几个人影),让学生倾听歌声、欣赏画面,沉浸在声画呈现的意境中,然后要求学生默读上阙,体会其中的意蕴,并分别用四个词说明画面表现的景物,用四句话概括出上阙的内容。在教师点拨下,学生们归纳了四个词:杨柳、残月、长亭、孤帆;总结了四句话:凄楚的声音、萧瑟的景物、无情的时间、难舍的两人。对上阙中的“凄切”、“催”、“泪眼”等词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之后,笔者适时投影出一行字:“景物——事件——景物:情景相生、以景衬情”,以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高度。
以信息技术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从文本阅读中得到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古代诗文教学中只重“言”,轻忽“文”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言”与“文”能够有效契合。情境教学的运用,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从文言知识、文化常识学习的层面上,提升到欣赏、品味的高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创设诵读情境,增强积累与感悟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方法,是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训练思维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路径。古代诗文教学中,诵读、朗诵、吟诵三种方法交替使用,不仅可以营造学习氛围,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积累中得到感悟,领会课文的精神内涵。
笔者在《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中,根据音读、意读、情读、品读的标准,要求学生分别以默读、齐读的形式,用朗诵和诵读的方式熟读这首词。如学习上阙时,在以问题情境导入时,要求学生默读前三句,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又如,模拟真实情境的画面出现后,在学生基本理解词中意境的基础上,以学生诵读与教师评点、教师提问与学生互动等方式组织教学。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音读(读准字音)、意读(读中理解内容及意境)、情读(读出词人表达的情感)、品读(在诵读中加深自我的感悟),经历了“诵读实践——语言积累——情感体验——思维感悟”的四个阶段,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对于词中的精神内涵也得以领会。
需要强调的是,诵读不是单一刻板的技能训练,其间,教师要适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使他们读出意味、读出情感,进而营造出一种精神氛围,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上阙的诵读中,笔者曾要求学生仔细品读“蝉、凄切、雨、歇、绪、语、噎、去”等字发音的特点,指出这些字的发音均是气流细弱,如果仔细品读,眼前应会出现两个情人絮絮叨叨、难舍难分的情景。[3]这种点拨十分重要,能够使单一的诵读技能训练上升至情感体验的层面。在学生体验了之后,笔者及时介绍南宋学者的评价:“柳郎中(指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学生领悟后,笔者向学生指出,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又一例证。这种评点式言语,以润物无声的形式,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在古代诗文的教学中,笔者有效运用了情境教学法,使文言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情感体验互相融合,把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实践与感悟等因素进行整合与平衡,达到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大纲》有关要求。同时,也进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晓玉.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再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1(24):63-64.
[2]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1,8.
[3]尹逊才.千古匠心谁知——《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时空、情景及音响设计赏析[J].语文知识,2014(7):45-47.
[责任编辑 盛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