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朴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导入;授课;小结
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对许多科学现象感到十分稀奇,容易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因此,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激情和动力、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听课效率和学习效率。
一、情境导入
学生对新课中的学习内容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授课开始时可通过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解答等方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课教学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大胆进行猜想假设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导入新课。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悠扬的琴声、优美的歌声、海浪声、嘈杂的飞机轰鸣声、蝉鸣声等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有的声音让人心旷神怡,而有的声音让人心烦意乱?大千世界为什么会有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声音呢?为了弄清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这样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学生听课目标明确,兴趣浓,自然听课注意力集中,听课效率高。
2.创设实验情境
在一节新课开始时,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一些小实验引入新课,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學习“大气压强”时,本人演示了覆杯实验。首先设疑:纸片会掉下来吗?学生很直接地会认为纸片会掉下来。紧接着演示实验,学生会发现自己想到的和看到的正好相反,此时学生会感到非常地惊讶,由此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学习效果最好。
二、情境授课
老师在传授新知识的时候适时地提出一些新问题,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概念或规律的理解。
1.创设艺术情境
中学生大多对音乐、相声、小品等艺术类活动感兴趣,如果在教学中能巧妙地穿插一些此类活动,对课堂教学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动与静”时,学生很容易将物理学中的“运动和静止”与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混淆,其实也就是对参照物的概念不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授课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视频播放了《闪闪红星》这首歌,当学生听着“小小竹排江中游,魏魏群山两岸走……”又看到船游山走的现象,这时就会产生疑问“山不是不动的吗?怎么动起来了呢?”这时老师再来讲解参照物,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接受。
2.创设故事情境
中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小故事,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老师可讲讲“死海不死”的故事,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不会游泳的人在水中慢慢地都会沉下去,而这些被绑在一起投入死海中的战俘为什么不会沉下去,反而会浮起来呢?”这时再演示“鸡蛋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的实验,学生通过思考与比较,再经过老师的点拨,很快就能想明白其中的原因。
三、情境小结
课堂小结在一节课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点晴之笔。科学合理的课堂小结既可以及时巩固复习所学知识,又可以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而课堂小结的时间短,一般3到5分钟,如何提高课堂小结的实效性、有效性呢?
1.创设问题情境
这是一种常见的课堂小结的方法,老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总结得当不仅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能使学生对主要知识在头脑中留下非常清晰的印象。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时,可以提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总结: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声音又是怎样传播的?③宇航员在月球上能直接交谈吗?为什么?④声音在不同种介质中传播快慢一样吗?⑤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快慢一定相同吗?为什么?
2.创设讨论情境
一节课结束时,利用1-2道习题让学生讨论完成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既可以达到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目的,又可以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机械效率”时,本人以这一例题进行小结:小刚用一动滑轮将一重物匀速提高2m,他对__________做的功是有用功,他对__________做的功是额外功。如果要提高做功的效率,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做功的效率总是___1,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不计绳重及摩擦,怎样求小刚做功的效率,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3.设悬念情境
教师在一堂课将要结束时,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结合生活实例提出问题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价值。如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本人以一则小故事对本堂课进行小结:在俄国西伯利亚的小火车站,站长为了奉承钦差,列队迎接,但钦差的列车根本没停,呼啸而过,就在这个时候,这些列队迎接的人,好像背后被用力猛推了一下,“扑”上了火车,全部被碾死。事故有关人员经过严密调查,没有发现任何线索。这件案子一度成了一个悬案。大约经过了一年零九个月之后,科学家在一次实验中找到了杀人凶手,案情才真相大白。请问同学们这个杀人凶手是谁呢?引导学生应用“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来分析案情,学生顿时恍然大悟。
4.设延伸情境
一节课即将结束时,老师在小结所学知识的同时将其引申,启发学生进一步展开思考,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本节课内容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什么是浮力”及“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课的结尾在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后,提出了以下一个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定性了解了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定量的关系呢?是否有规律可循呢?这样的小结既巩固了浮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又在学生的头脑中设立了疑问,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下节课学习“探究浮力的大小”做了铺垫。
生活中处处是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把物理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并能学以致用,将物理和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