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芹
摘 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进修,以适应日益变化的新时代。网络教育可以为有一定学历基础的在职人群提供所需的应用型知识,真正做到随时学习。在将来一二十年的时间,高等教育将要承担大约三、四千万的非适龄人口的中学后教育。这时,网络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性、教学的时效性、交互性等特征将使其成为人们进行学习的最佳选择。网络教育作为当前形势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补充形式,危机与机遇并存,如何做好高校网络教育的管理将成为重中之重,根据当前形势的理论及发达国家的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高校;网络;教育;管理;方法;
数据显示:“1999年以来持续10年我国高教育规模的加速扩张,使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提升到2008年的25%左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拟定在2015年高等教育总规模从2009年的2979万人达到3350万,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可见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其中包括大量的非传统学生;同时,国家也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要适应这种发展前景,高等教育必须丰富自己的办学形式,实现办学体制多元化。而网络教育作为继续教育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既满足了大众的教育需求,又节省了学校的投入和学习者时间精力。所以网络教育在当前形势下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完善学校教学管理体系,增强对网络教育的管理效力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网络教育工作的监管力度,完善网络教育的评估机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办学效果不理想的高校网络教育进行淘汰。高校应该根据自身资源对网络教育的招生对象、招生规模、课程建设、质量保证、证书颁发等制定相应的规定。注重网络教育的质量,不能盲目扩大教育的规模,不能把网络教育仅仅当做获取经济效益的途径。应按照教育规律组织教学,促进高校网络教育健康发展。高校的教学管理主要落实在学生完成学业过程的管理上,并具体化为学籍管理和课堂教学管理两个方面。学籍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身份管理,包括入学资格审验、人学注册、在校学籍异动等;成绩管理,包括形成性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合成、成绩登录、成绩查询及变更、成绩互认等;毕业管理,包括毕业审核、办证、学位申请办理、电子注册等。课程教学管理是对课程教学过程的管理,是现代远程教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元,包括了对‘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管理。高校也应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积极实施各方面的改革,以服务学生为目标,勇于创新,加强对网络教育的管理。
二、准确定位,加快教学资源建设的开发速度和力度
網络教育的理念是要利用网络教学系统为学习者创建一个能够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环境,而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系统的资源核心,是创设网络学习环境的基础。因此,要科学发展网络教育,学校应转变观念,准确定位,重视教学资源开发工作;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入手,强化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加强资源建设的规范化和共享性;应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开发速度和力度;同时应注重加强网络教学研究和过程管理,提高网络教育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水平,重视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避免各种方面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教学部门、管理部门和科研部门的合作与交流。
三、建立立体的网络教育模式,促进高校网络教育融会发展
网络教育是人与人交互、人与机交互的完美结合,表面上看,它是信息传递的工具,但实质上,网络教育也具有所有教育形式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在本质上与其他的教育活动是相似的,因此,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能够产生“融会”。正像金子元久所提出的“无边界”的概念那样:“在高等教育的过渡中,由于非适龄人口的广泛入学,学习的边界已经或正在被跨越,传统高等教育的各种边界,无论是观念上的,还是制度上的,都在不断地向‘无边界过渡。‘无边界意味着各种教育空间、教育形式、教育机构之间的渗透和跨越。”要合理利用网络“小世界”、“无尺度”的特点,与教育活动恰当结合,在教学形式上形成物我无别的完美融合。这样的交互需要灵活地设置课程,在网络课程模块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使网络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互相渗透,小到基本的教学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大到各级教育机构———学校、社会、私人,形成一个庞大的立体的融会,跨越学科之间与地域之间的界限,真正达到高等教育的“无边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形势是一个人与知识广泛交互的时代,人们求知的渴望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激增。高等教育在这个阶段会因为人们广泛的需求而使自身规模越来越大。网络教育作为一种知识与人交互的媒介,通过新的跨平台、跨学科、跨区域的交互融合,可以在教学的各方之间架构起一个全新的立体教学体系。同时也使网络教育能够更好地融入高校的教育模式,为高校网络教育能够平稳、顺利地过渡做出贡献,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民众各方面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辉.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远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10:68+78.
[2]李筱梅.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发展的现实境遇与未来抉择[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4: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