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斌 宋芳芳
对于世界区域地理这部分内容,大纲要求:能够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能够分析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等。为了能够更好地合乎大纲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以“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印度”一节为例):
一、课前交流导入,点燃学习激情
由于我国和印度只有一山之隔,历史上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文明,同时我们与临近的国家和地区自古都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往来,所以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每一节课开始的前两天就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本区域的内容,包括环境、经济、人口、民俗、服饰、优美景观等,课前让学生以各种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本区域的印象,点燃学生对本部分内容学习的激情。
比如,在印度一节的课前交流中,学生图片展示了印度璀璨的历史和文化,讲述了印度在金砖国家中的经济地位及印度的那些“牛事”……再加上林×同学的印度舞展示,瞬间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跃跃欲试。这样课刚一开始,就把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激情点燃。因为人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先天的学习潜能。个人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参与或投入学习,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使用地图自主分析自然环境,通过展示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另外,近年来,地理试题在逐年强化“无图不成题”的学科特点。因此在本部分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很重要。
因为本章知识是区域地理的第二章,对于某些地图的读图方法在上一章中已有所涉及,所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根据图分析问题,是对读图能力的一种强化。
当然,本部分的自学引导一定要细。还以印度为例:
【第三节 印度 自学导引】
1.读课本第32页图7.32和第33页图7.34,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在亚洲的位置、经纬度位置、邻近的海域、邻国的位置),指出印度的首都。
2.读第33页图7.34,找出印度的主要地形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利用地形剖面图展现印度地形起伏状态,并在图中标出主要河流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3.对照课本第10页图6.13找出印度的气候类型,并据第35页图7.38分析出该气候类型的特点。
4.读第35页图7.39分析,能给印度带来降水的是什么风(风向)。
当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后,让学生主动到黑板上来指图展示自学成果,在展示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增强其学好地理的信心。同时对于学生展示过程中的一些纰漏,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指正,便于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利于学生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地理学习过程中强大的动力。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手段单调、呆板,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和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营造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这些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根据教学改革和培养对象的需要,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去开发运用多媒体。对于本节课中印度的一些自然、人文景观展示,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地图的展示,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
四、构建知识框架,探索知识内在联系
良好的学习方法既能够增強学生持久的学习能力,还能为知识的编排和整合提供舞台。区域地理是由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地理两部分组成,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是:位置、地形、气候、资源、领土组成等;人文地理组成要素是:人口、经济、城市、文化等;教师教学时应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任何区域的人文地理各要素都和当地自然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整理,把联系它们的那根线找出来,弄清知识的前因后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教材学活。
对于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这一部分内容,我先让学生讨论了小麦和水稻的生活习性,然后让学生对照印度的地形图和降水分布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分析印度的小麦和水稻分布情况,并把它画在印度的空白版图上。完成任务后,小组代表用投影仪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并解释如此布局的原因。
领悟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主动分析、综合,并进行信息加工与处理,然后进行适当的表达,最后达到触类旁通的功效。
总之,我们的目的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希望我的这点见解会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