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娅娟
摘要: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幸福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但不能表明物质越丰富,幸福感越强。仅仅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幸福是一种庸俗的幸福,同时也是不持久的,它会受到物质的多寡而变化,同时,也可能因为物质基础的失去而丧失。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对物质享受上的追求提升为精神美化上的追求,这样才能使其获得持久而深刻的幸福体验,进而形成高尚的幸福观。
关键词:幸福教育 主观感受 创造发现
一、问题的提出
我曾经在班级里做过调查,调查的问题就是:你是否觉得幸福?原因是什么?结果是这样的:很多学生根本感觉不到教育的幸福,原因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负担过重,学校生活枯燥;成绩不如别人,觉得自卑;缺少和同学交流,没有好朋友等。这样的调查结果警示我们,学校教育一定要樹立科学的幸福教育观,实现教育从知识本位向幸福本位的转化,把幸福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让我们的学生都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幸福,这样的教育才是令人向往的。
二、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幸福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但不能表明物质越丰富,幸福感越强。仅仅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幸福是一种庸俗的幸福,同时也是不持久的,它会受到物质的多寡而变化,同时,也可能因为物质基础的失去而丧失。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对物质享受上的追求提升为精神美化上的追求,这样才能使其获得持久而深刻的幸福体验,进而形成高尚的幸福观。所以教师平时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幸福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幸福,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怎样实施幸福教育
首先,做幸福的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到幸福,那么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该觉得教育学生是一种幸福。只有一个自己充满阳光的教师才会让他的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温暖,因为人们的情感都是相互影响的,我们的每一情绪、表情抑或动作都会感染到身边的人。学生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所以,教师自己应该是充满幸福感的人,因为跟学生交往而感到幸福的人。很难想象,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是把它当做自己谋生的一个工具,如果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能感受到幸福,怎么能尽心竭力地去努力,又怎么能让学生感受到幸福呢?因此,在幸福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就是一面镜子,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去对照,只有我们把教师作为一个幸福的职业,把教育作为一项幸福的事业,我们才能践行幸福教育的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带给学生幸福的感受,让学生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其次,要让学生爱上教师所教的学科。要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享受到幸福,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试想,学生连教师所教的课程都不喜欢,怎么能喜欢教师所上的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幸福感又从何而来呢?因此,每一个优秀的教师都非常关注学生是否喜爱自己的学科,并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自己的学科。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爱上自己这门学科呢?我认为教师应认真对待呵护每一个学生、每一堂课。作为教师,我们绝不能上没有准备的课,课堂是反映教师修养的一面镜子。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益,教师的课才不会让学生感到空洞、乏味。
再次,要营造融洽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的关系要融洽和谐,教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仅做学生的良师,更做学生的益友,把自己的那份幸福快乐传递给学生。在调查中,我发现一个感受不到幸福的学生反映:感受不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好像自己被教师忽略了,教师眼里只有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又听话的孩子。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不管学生的成绩怎么样,我们都应该客观真诚对待,不可歧视,否则,学生怎么能热爱一个对自己冷眼相待的教师呢?在教师的冷眼相待中,学生又怎么能体验到幸福呢?
最后,幸福要靠学生自己发现、创造。现在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怀很难被他们体会出来,只有通过他们自己动手去做,领略其中的艰辛,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幸福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它,感受它。当一个人对生活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对身边的事物心存感激,那么其感受能力就强,就更容易体验到幸福;反之,一些学生虽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却对人生的方向和生活的意义一片模糊,以至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就会整天怨天尤人,从而产生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现象。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去体检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幸福,从而懂得自己创造幸福。
各位同行,我再次提出倡议,为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温馨港湾,让我们在心灵里点亮幸福的灯盏,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去实践幸福的课堂,拥抱幸福的明天吧!(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