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努尔?塞依提汗
【摘 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门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为同期来我院门诊的非脑梗死患者。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性质。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病因,高龄患者应定期检查颈动脉B超,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性质,必要时进行药物干预,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
脑梗死是造成中老年人群永久性残疾及死亡的首要因素。目前研究[1]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易损性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诱因。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门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门诊诊断为脑梗死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为同期来我院门诊的非脑梗死患者,共50例。两组基础疾病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研究组平均年龄(61.3±8.2)岁,男性23人,女性27人;对照组平均年龄(62.8±9.1)岁,男性25人,女性25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
①年龄大于60周岁,脑梗死的诊断符合第8版实用内科学关于脑梗死的诊断。②每个研究对象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②肝炎病毒携带者,活动性感染,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药物有过敏、恶性心律失常者。
1.4 评价方法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性质。
1.5 B超声检查方法
由同一位取得副主任资格的医生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操作检查。患者仰卧位,头略向后仰,偏向检查的对侧,检查颈总动脉远段、颈内动脉起始部、颈动脉分叉部。参考文献[2]标准,斑块性质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及溃疡斑,其中软斑和扁平斑为不稳定斑块,硬斑及溃疡斑为稳定性斑块。
1.6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χ-±s)描述,使用t检验。两样本率用χ2检验法,当P<0.05时,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早期诊断是减少脑梗死发病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有国外学者指出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研究[3]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最早累及动脉内膜,内膜受损后,内膜下大量聚集泡沫细胞,导致斑块增厚突入血管管腔,激活胶原纤维和血小板,形成血栓或造成斑块脱落,导致脑梗死的发生。我们同样在研究中发现研究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达94%,明显高于对照组。
此外我们研究中还发现研究组的斑块类型以不稳定斑块为主。不稳定斑块中含有高密度的新生滋养血管,形成高代谢、低氧的环境,加剧了斑块内脂质范围的扩大,由于新生微血管没有基底膜和结缔组织,因此非常容易诱导斑块脱落、破裂出血,引起脑梗死[4-5]。而且不稳定斑块内的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细胞因子能诱导新生微血管的形成,而新生的血管为炎性细胞侵入斑块提供了通路,两者形成恶性循环。而稳定斑块由于表面钙化,性质稳定,不易破裂、脱落。有研究显示不稳定斑块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稳定斑块者的5~8倍。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病因。高龄患者应定期检查颈动脉B超,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性质,对于有软斑者,尤其要使用降脂药进行干预,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刘亚平,张莹,王从旭,等.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4):153-155.
[2]谌瑾寰,冯国军,曾志良.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4):241-243.
[3]林玲,羅燕,彭玉兰,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7(3):175-177.
[4]智光.冠心病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31-132.
[5]荆义娣.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