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菊琴 齐永福
【摘 要】目的:探讨推拿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年间在儿科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腹泻患儿300例。将两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采用推拿手法,连续治疗5天。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治疗具有无痛苦无副作用、疗效确切的特点,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腹泻;推拿按摩;儿童
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我院从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腹泻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推拿治疗,可以明显缩短疗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年间在儿科门诊住院治疗的腹泻患儿300例,其中1岁以内 236例,1~3岁50例,3岁以上14例。将两组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150例,治疗组1岁以内108例,1~3岁32例,3岁以上10例。观察组1岁以内128例,1~3岁18例,3岁以上4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2009年制定的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1]:①根据大便性状改变(稀水便、糊状便、粘液血便)和次数增多判断。②病程≤2周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为慢性腹泻。③对腹泻病患儿进行有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评估。④初步估计病因,尽量进行大便的病原体监测。
1.3 剔除标准
①月龄<3月者。②有先天性疾患或其它严重合并癥者。③脱水程度、电解质血气紊乱严重,病情较重或可能发展为重症的患儿。④家长及患儿依从性差。⑤其它不适宜推拿按摩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采用推拿手法,连续治疗5天。①基本手法:止泻四法:点揉龟尾、推七节骨;摩腹以肚脐为圆心,以肚脐至剑突下距离的2/3为半径,沿此轨迹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摩腹约8分钟,肚脐可摩可揉。②推大肠经:位于食指桡侧缘,根据病情选择下推为清,上推为补,来回推为调大肠,每法操作3~10分钟。③补脾经:3~5分钟,屈儿拇指,在拇指第二指节桡侧从下向上推动,或旋推。④按揉足三里,揉3按1约3分钟。⑤捏脊:由龟尾至大椎穴,反复5次[1]。使用传统的“捏三提一”法[2-3]。
1.5 疗效判定标准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泄泻的疗效判定标准[4]。①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病原学检查阴性;②有效:大便次数及水份减少,全身症状改善。大便镜检脂肪球或红、白细胞偶见;③无效:大便次数及水份未改善,或症状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同时治疗组的临床有效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小儿腹泻中医称为泄泻,引起泄泻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总不离脾胃的功能障碍,正如张景岳所言:“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受伤,则水反成湿,谷反成滞,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龟尾、七节位于腰骶,属于督脉,腹脐属于任,四穴位于中、下之焦,与形成大便的脏腑密切有关,前后阴阳配对,功能升淸降浊。其中龟尾临近肛门,调节肛周括约肌;七节骨深层为脊髓排便中枢,推拿令热,有较好的良性刺激作用;摩腹作用于大小肠,脐为先天通路,以温运见长,能化气行水,利于分清别浊;推大肠可以调节大肠功能,清大肠能清泻肠道湿热之a邪,补大肠以固肠涩便;由于小儿脾常不足,故需健脾调中,疏通筋络和气血,从而“通则不痛”利于缓解腹痛[3]。推拿治疗具有无痛苦无副作用,疗效确切的特点,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卢建华,刘晓律.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2):125-127.
[2]李梅君.锌制剂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J].中国当代医药,2015(2):118-120.
[3]廖品东.小儿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2-154.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