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谷建芬是中国流行音乐震古烁今的巨擘,倡导并践行“通俗音乐艺术化,严肃音乐通俗化”的创作理念,对其创作理念和艺术语言的研究方兴未艾。通过对《那就是我》、《思念》、《绿叶对根的情意》三首歌曲艺术语言的条分缕析,我们可以较为直观地洞见谷建芬歌曲创作的独到之处,更好地推动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谷建芬;流行音乐;歌曲创作;艺术语言
一、谷建芬艺术创作综述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1949年以后发展中断,直至70年代末期,欧美、港台的流行音乐涌进大陆,对大陆音乐创作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内地一批有才华的作曲家积极吸取流行音乐的元素创作了一批优秀的通俗歌曲:如张丕基的《乡恋》,王酩的《妹妹找哥泪花流》,吕远、唐诃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谷建芬正是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下承前启后的作曲家。1980年,谷建芬以《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一举成名,随后一发不可收:《那就是我》、《妈妈的吻》、《思念》、《绿叶对根的情意》、《今天是你的生日》、《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的天空》等大量优秀作品相继问世,至今广为传唱、经久不衰。她的作品中有既有基于民族民間音调、传统风韵浓厚的歌曲;也有具有艺术歌曲的构思与风貌的流行歌曲;还有整合古典、民族、通俗、美声多种音乐元素综合性创作。不仅如此,谷建芬还十分注重对本土年轻歌手的培养:1984年,开办“谷建芬声乐培训中心”,通过培养和推广优秀的年轻歌手,把自己的艺术理念转化生动的艺术形式,为全国、全世界人民欣赏。由培训班出来的毛阿敏、那英、孙楠、谢晓东、崔京浩等歌手,至今仍是中国歌坛的标志性人物。长期以来,谷建芬在流行歌曲创作方面不断实践和探索,努力使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相互交融协调,使流行音乐向艺术化方面发展,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风格——即“通俗音乐艺术化,严肃音乐通俗化”,巧妙地嫁接了多种艺术元素拓宽了流行音乐的发展空间,拓展了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为中国流行音乐迅速形成特色继而赶超港台奠定了基础。下面以《那就是我》、《思念》、《绿叶对根的情意》为例分析谷建芬歌曲创作的艺术语言。
二、解析谷建芬歌曲创作的艺术语言
(一)《那就是我》
1982年歌曲《那就是我》问世,晓光作词,谷建芬作曲。这是一首艺术性很强的歌曲,我们很难用通常的流行歌曲标准来衡量这首作品。从歌词意境来看,作者借助 “小河”、“炊烟”、“渔火”等典型故乡景物,以及“微笑的浪花”、“驶来的风帆”、“飘来的山”等形象的隐喻,营造一幅温馨淡雅的山水画,离家游子怎能不动容!我们来分析谷建芬采用的艺术手段:e小调,三段体ABA结构,节奏型多变稳中求变。第一段主题句“我思恋故乡的小河”,旋律在中音区,呈现上行与下行交替的波浪曲线,节奏悠扬自由,如诉如说,句尾谱写绵长的拖腔,它既是一种缓缓地倾诉又有一种莫名的思慕。第二段,旋律稳中有变:在对应句“我思恋故乡的渔火”中把“思恋”从 “6 3”扩展到“6 6”同时延长音值,对家乡的思恋情绪得以强化;“ 故乡的渔火”提高音程并整体呈下行曲线,以字字千钧、声声撼人呐喊式乐句、悠长的节奏推进全曲感情的高潮,表现了主人公对故乡的无限情思和动情呼唤。在第二段尾部,处理“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就是我……”这四个渐进强化的复句时,谷建芬更是有着过人的才思,她借助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充分抒发了词作者的意境,谱写出游子的心声:前三个“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采取音程关系不变、音高递进的方式结合迅疾的节奏不断强化语气,把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像喷薄而出、一泻千里;最后的“就是我……”用强音符号和延长乐句刻画出游子的不容置疑的情感,深化和升华了主题的思想境界。高潮之后,又完整再现了第一段。音乐上的再现结构美学功能同空间艺术不一样,音乐是个时间艺术,《那就是我》里同样的旋律在第一段时有种深情的独白性格,而经过中间段的充满激情的对比之后,再现段的感情更加深化。
朱逢博是《那就是我》的首唱,据她回忆,在录制演唱这首作品时,参与录制的乐队演奏员都被震撼,指挥被勾起乡愁,一出录音棚便抑制不住内心情感泪水喷薄而,因为这首歌曲吐露了他们心中的真情,引起大家的共鸣。朱逢博觉得《那就是我》唱出了一个受委屈的孩子对祖国母亲无怨无悔的执着,非常伟大。
(二)《思念》
乔羽词的《思念》创作于1987年。歌词内容立意新颖,寓意博大,既可以说是对恋人的思恋,也好像对久别的亲友的怀念;既有通俗歌曲的那节奏和感觉又不乏艺术歌曲的特质。乔羽坦言这部作品“只是表达一种情感,也说不清是爱情还是友情。这种感情大家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积在心头就成了思念。”⑴
为了便于直观分析作者的乐思,我们结合谱例分解阐述。歌曲为降E大调,二部曲式。主题乐句以主和弦分解进入下行级进为特征,蕴育着激动和委婉的感情色彩:
前两个乐句通过换尾的手法,起着加深主题的作用。第三乐句是主题乐句和弦分解的重构,第四乐句加了切分节奏,把“太”字换为重音,加强语气,同时以减五度的行进导入主音“1”,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分别的感慨和久别重逢的喜悦:
第二乐段第一、二乐句仍以主导乐句的旋律为基础,向上提高了纯四度,使曲调具有了下属调的味道,在节奏上拉宽:
接着旋律以断断续续的节奏型和向下二度模进的手法,利用休止音符生动地表达了如泣如诉感觉:
乐段的结束句变化再现第一乐段最后一句。作者把属七和弦的各从属音作为旋律基础,巧妙导入主音,从而使乐段获得从容圆满结束。为了加强思念之情的充分表达,全曲的结束句以高八度结束,气势恢宏、情感饱满:
这首歌由毛阿敏在198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后,引起观众强烈共鸣,不仅迅速在全国传唱,在海外华人及港澳同胞中也反响强烈,是最早传入台湾的大陆歌曲之一。
(三)《绿叶对根的情意》
《绿叶对根的情意》问世于1989年,毛阿敏首唱,戴玉强、刘欢等众多歌手多次演绎翻唱,至今魅力不减。歌曲描写了“我”即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歌曲结构简练独特,两段体:第一乐段第一句同音重复在高音“1”上,接着经过切分节奏落到很有新鲜感的“4”;第二乐句是下二度的模进,落到“3”,在小三度音程之内回环;第三句是连接过渡句,同样采用低四度的三度音程回环;第四句出现“#2”“#5”两个变化音,这是离调的处理手法,恰如其分地变现了哽咽苦涩的语气。第二乐段开始是用衬词“哦”来哼唱的,八度向上跳进,然后用“递音”蜿蜒下来,将那种凄然怆恻的心态表现得丝丝入微。下行二度的模进之后,再现了第一段的第三,四句,但是后面用在强调点题词“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时补充了一个乐节,停顿在主音“6”上。最后以高三度的变体强化第一段情绪达到全曲的高潮:“不要问我,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里是充满激情的情感总爆发。
《绿叶对根的情意》在风格上打破了习惯的音乐语言,外延性极强的“#2”“#5” 的使用具有极强的感情色彩。这首歌曲超出了一般通俗歌曲的概念,词曲结合完备、乐思超常但合情合理,成为通俗歌曲艺术化的典范和精品。毛阿敏赴贝尔格莱德音乐节比赛之后深有感触:“比赛前的那段时间里,我究竟唱了多少遍已经记不清了,可我记得,我每唱一次,都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⑵
三、结语
通过上述作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谷建芬歌曲创作语言具备以下鲜明特征:
首先是注重乐情于词义的完美结合。《那就是我》、《思念》、《绿叶对根的情意》等歌曲的歌词本身就是诗——具有诗的含蓄、诗的意境、诗的品格。谷建芬老师擅于深入领会词作者的情感,在对歌词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投射到作品营造的情境之中,在谱曲时根据自身情绪的起伏勾画整体的旋律曲线,把起承转合设计的丝丝入扣,深化了歌词的意蕴。其次,谷建芬的艺术语言具有气质独特的通俗美。这种通俗美不同于港台的流行音乐语言,而是充分发掘与吸收了民族调式与音调的精华,透过旋律外部的运动形态,体现隐含在旋律内部的深层民族文化内涵。最后,谷建芬擅于借鉴艺术歌曲的音乐元素,制造紧张的戏剧冲突和丰富多彩的旋律发展手段,把艺术性、表现力、可听性和情感的通俗性有机融合,提升了通俗歌曲的艺术品位。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追求,谷建芬歌曲创作真正做到了“通俗音乐艺术化,严肃音乐通俗化”。
【注释】
[1]《歌声中的20世纪——百年中国歌曲精选》 第629页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版
[2]杨晓鲁 张震涛 《中外通俗歌曲鉴赏辞典》 419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参考文献】
[1]金兆钧,绿叶对根的情意——写在谷建芬作品音乐会之后[J],人民音樂,2001(12)
[2]梁茂春,中国从传统音乐结构对专业创作的启示[J],音乐研究,1989(10)
[3]歌声中的20世纪——百年中国歌曲精选[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4]贾萝樾,不能忘记人民-作曲家谷建芬[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汤莉,女,1980年生,河南郑州市人,河南大学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平顶山学院讲师,从事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