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彦林 杨欣波 赵海军 高格 董银静 武珊珊
【摘 要】目的:通过对孕期乳腺炎性肿块进行免疫组化检测,与哺乳期乳腺炎性肿块ER、PR的表达率进行对比,为临床治疗孕期乳腺炎提供依据。方法:调取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因乳腺炎曾住院治疗并进行炎性肿块穿刺活检的185例患者,其中哺乳期乳腺炎106例,孕期腺炎79例,对病理切片给予免疫组化检测,記录2类型乳腺炎性肿块ER、PR的阳性表达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孕期乳腺炎炎性肿块ER、PR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哺乳期乳腺炎,孕期乳腺炎与哺乳期乳腺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孕期乳腺炎炎性肿块ER、PR的阳性表达率较高,说明孕期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丰富的患者,容易发生孕期乳腺炎,但产后随着雌激素的下降,病情会稳定并痊愈。
【关键词】乳腺炎性肿块;ER;PR;孕期乳腺炎;哺乳期乳腺炎
孕期乳腺炎发病的机制至今没有答案,患者往往在孕期发生炎性肿块[1],持续到孕期结束,肿块可以化脓,但脓液没有细菌生长,给予皮质类固醇治疗有一定效果,而只有在怀孕结束后病情才能稳定。在孕期虽然给予肿块穿刺、冲洗、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但肿块总会反复发作,而发作的部位相对恒定,所以考虑与局部雌激素受体活性有关,或者与局部乳腺腺体组织是否有较高的ER、PR阳性表达率有关。根据这个思路进行研究,期望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调取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来我院进行乳腺治疗的185例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患者年龄区间21~39岁,平均年龄为(28.33±9.31)岁;因乳腺炎曾住院治疗并进行了炎性肿块穿刺活检,其中哺乳期乳腺炎106例,孕期腺炎79例,所有病例能追踪随访,各组之间年龄、病程、经济条件、文化程度、职业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观察指标
调取上述病例的病理蜡块重新切片给予免疫组化检测,记录检测的ER、PR阳性表达率。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输入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孕期乳腺炎炎性肿块ER阳性表达率70.89%、PR的阳性表达率72.15%,高于哺乳期乳腺炎ER阳性表达率57.55%、PR的阳性表达率59.43%,孕期乳腺炎和哺乳期乳腺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3 结论
妊娠期是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各系统均有明显的适应性改变,乳腺在多种激素的参与下变化尤为明显。妊娠期乳腺逐渐增大充血明显,孕妇自觉乳房发胀或偶有触痛及麻刺感,随着乳腺增大皮肤下的浅静脉明显可见,乳腺腺泡增生导致乳腺增大并出现结节,乳头增大变黑更易勃起,乳晕颜色加深,其外围的皮脂腺肥大形成散在的结节状隆起。孕妇在怀孕期间的皮肤代谢旺盛,一旦汗腺口堵塞了毛孔,汗液集聚在内衣,粘附灰尘污垢,局部抗病力就会下降,病菌自然就乘虚侵入。感染可累积乳房表面的皮肤,可作为原发灶也可以作为皮肤损伤的继发事件,如皮脂腺囊肿(皮脂腺排泄管堵塞)、脓肿或化脓性汗腺炎[2],引起乳房皮肤感染的微生物常为厌氧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类链球菌等。伴有乳头发育畸形,如乳头分裂、乳头内翻或内陷、或乳头过小或扁平,因为乳头发育不良,乳头内翻必然造成导管扭曲变形,内容物排出不畅。乳头内翻使自然脱落的表皮细胞积聚、潮湿而糜烂,引发输乳管出口的堵塞,大导管内脂肪类物质积聚、变性,刺激导管壁引发导管周围的炎性反应[3]。
孕期乳腺炎多发生在孕中期,患者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发现乳房某一部位出现红肿,红肿范围可以不断增大并形成脓肿。患者往往有剧烈疼痛,经过皮质类固醇治疗后疼痛会明显减轻。给予局部脓肿穿刺冲洗时,发现脓液均为血性,进行细菌培养时,无细菌生长。因此从临床表现看,孕期发生的乳腺炎属于免疫性疾病而非细菌感染疾病。患者在孕期血液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所以考虑是否与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丰富有关。经过临床观察患者发病的乳房只在同一部位,不像哺乳期乳腺炎可以发生在不同的部位,并且随着孕期结束病情很快就稳定,进一步推测与乳房局部雌激素受体丰富有关。
本研究基于孕期乳腺炎和哺乳期乳腺炎肿块的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了孕期乳腺炎肿块ER、PR阳性表达率与哺乳期乳腺炎肿块的差异,明确了孕期乳腺炎肿块的ER、PR阳性表达率高于哺乳期乳腺炎肿块,这对认识孕期乳腺炎的性质有重要意义。据此理论,患者在孕期发生乳腺炎可以采用皮质类固醇治疗,一方面能够控制病情,另一方面对胎儿肺成熟有利[4],没有必要急于求成,耐心等孕期结束,病情就会稳定。
参考文献
[1]许良中.乳腺病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0-51.
[2]paul peter Rosen syedA.Hoda编著.薛卫成,柳剑英翻译.乳腺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
[3]阮华,杨红健.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治体会[J].浙江临床医学,2003,2(5):108-110.
[4]章小维,董悦.糖皮质激素促胎儿成熟的合理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1):781-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