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除前磨牙对II1患者Bolton指数影响研究

2015-10-21 18:14王天丛等
延边医学 2015年29期

王天丛等

摘要:目的:分析拔除前磨牙对II1患者Bolton指数全牙比的影响。方法:选择安氏 II1错牙合51例,其中上下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为第一组,共35例,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为第二组,共16例,测量两组矫治前后全牙比并进行分析研究。对矫治后模型进行PAR指数评估,挑选出38例矫治后PAR总分为0的病例作为满意病例,测量其矫治后全牙比。结果:两组病例矫治前全牙比无明显差异,第二组病例矫治后全牙比较第一组病例大,两组病例治疗后全牙比较矫治前全牙比均明显减小。满意病例矫治后全牙比为88.88%±1.87%。结论:对于II1患者来说,两种拔牙模式均使矫治后Bolton指数全牙比较矫治前变小,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矫治后全牙比较上下颌拔除第一前磨牙大。矫治后满意病例全牙比为88.88%±1.87%,对正畸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拔牙;Bolton 指数;全牙比

正畸临床中常需拔牙矫治,拔牙后Bolton指数会变化[1,2],不同的拔牙模式对Bolton指数的影响可能也不同[2]。既往关于拔牙模式对Bolton指数影响的文献多采用对矫治前模型进行模拟拔牙的方式进行研究,样本的选择多没有考虑不同的错牙合类型所造成的影响。对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常采用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或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的方式来改善患者面型、上前牙突度、调整磨牙关系及解除拥挤。本研究对两种拔牙方式对安氏Ⅱ類1分类错牙合患者Bolton指数全牙比变化进行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51例患者来自南京市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就诊时间为2012年-2014年;年龄为10~35 岁, 平均13.5 岁。51例矫治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第一组:拔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组,35例;第二组:拔上颌第一前磨牙组下颌第二前磨牙组,16例。选择标准: (1) 治疗前诊断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2)覆盖大于3mm(3)无先天缺牙等畸形(4)治疗前后的模型保存完好,牙齿形态清晰。

1.2研究方法

1.2.1 Bolton指数计算

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测量每个病例治疗前后上下颌模型第一恒磨牙至对侧第一恒磨牙之间的每颗牙的最大近远中径。不同时间重复测量2 次记录其平均值, 两次测量值相差0. 3 mm 以上者重新测量。

将测量均值代入计算公式, 计算Bolton 指数的全牙比, 并进行统计分析:

全牙比= (下颌6- 6 牙齿宽度总和/上颌6- 6 牙齿宽度总和) ×100%。

1.2.2 PAR指数测量

用游标卡尺和直尺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量。具体测量评分方法及矫治效果分级参考Richmond等关于PAR指数的测量标准[5]。

1.3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配对T检验及成组设计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2结 果

两组病例矫治前后全牙比见表一,经成组设计T检验表明两组病例矫治前全牙比无明显差异,但第二组矫治后全牙比较第一组大(p<0.05),经配对T检验表明两组病例矫治后全牙比较矫治前全牙均明显减小(p<0.05);下颌第一前磨牙宽度与下颌第二前磨牙宽度见表二,经成组设计T检验表明下颌第一前磨牙宽度稍大于下颌第二前磨牙(p<0.05);对矫治后模型进行PAR指数测量,其中38例病例矫治后PAR指数为0分,将这38例病例作为满意病例,其Bolton指数矫治前后全牙比见表三,第一组满意病例和第二组满意病例矫治前后全牙比无明显差别,因此合并计算。

表一 两组病例Bolton指数矫治前后全牙比

表二 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宽度

表三 矫治后满意病例Bolton指数全牙比

3讨论

正畸治疗的目标是获得良好的咬合,要达到这个目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上下颌牙量的匹配。1958 年,Bolton[1]提出了Bolton 指数,自此正畸界也越来越重视上下颌牙量关系,将 Bolton 指数作为临床诊断、设计中常规测量分析项目。

关于不同错牙合类型与Bolton指数不调相关性的研究比较多,Nie[3]的研究发现,牙量不调是引起错牙合畸形的重要因素,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牙比、后牙比和全牙比均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比值,更大于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比值。另外一些研究也发现在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中下颌牙量相对较大导致Bolton指数较大[4]。另外, Ⅱ类、 Ⅲ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后 ,上下颌前牙常有代偿性的唇舌向倾斜 ,这些代偿性的唇舌向倾斜很可能影响到牙齿最终的咬合。在研究拔牙或不拔牙矫治Bolton指数的变化与咬合的关系时,按不同错牙合类型,以矫治结束后的牙牙牙合模型进行研究对临床更具有指导意义。既往关于拔牙模式对Bolton指数的影响的文献多采用对术前模型进行模拟拔牙的方式进行研究,且样本的选择多没有考虑不同的错牙合类型所造成的影响[2],本研究选择了II1患者,对矫治后的模型进行测量。

Bolton[1]指出在拔除4个前磨牙正畸治疗后, 其全牙比会减小到 87%~ 89% ,并认为拔牙病例的咬合预测不应以未拔牙的全牙比作为标准,国内外的多项研究也证实了这点[2,3,4]。本研究也得出两组病例矫治后全牙比较矫治前全牙均明显减小,也证实了该观点。第二组病例矫治后bolton指数全牙比较第一组病例稍大,这与有些学者关于不同拔牙模式对Bolton指数影响会不同的观点相近[4,5],经测量下颌第一前磨牙宽度较下颌第二前磨牙宽度稍大,这可能是导致第二组病例矫治后bolton指数全牙比较第一组病例稍大的原因。

对矫治后模型进行PAR指数测量,其中38例病例矫治后PAR指数为0分,说明这些病例达到了较理想的咬合,将这38例病例作为满意病例进行测量。第一组和第二组矫治前后全牙比无明显差别,因此合并计算,咬合理想病例的全牙比为88.88%±1.87%,对于II1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4结 论

对于II1患者,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及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两种矫治方式都会使Bolton指数全牙比较矫治前变小,第二组病例矫治后bolton指数全牙比较第一组病例稍大,此兩种拔牙模式矫治后最适全牙比为88.88%±1.87%。

参考文献:

[1]BoltonWA. Disharmony in tooth siz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analysis and treatment of malocclusion [J]. Angle Orthod ,1958, 28: 113-130.

[2]李玉超,朱朝霞,李敏,等.正畸拔牙模式对Bolton指数的影响[J].口腔正畸学,2001,8(2):59-61.

[3]Nie Q, Lin J. Comparison of intermaxillary tooth size discrepancies among different malocclusion groups[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99; 116: 53944.

[4]Saatci P, Yukay F. The effect of premolar extraactions on tooth - size discrepancy [J]. A 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ld , 1997, 111(4):428-434.

[5] Richmond S , Shaw WC , O,Brien KD , et al.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 Index (peer assessment rating):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 Eur J Orthod,1992,14(2):12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