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良思
摘 要:校园武术文化是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校园环境为主要环境,以育人为主要目的,同时在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上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完整系统。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气氛;美学教育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校园为主要环境,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文化。校园文化有着特殊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气氛。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武术进入校园,以其独特的运动形式和浓郁的文化底蕴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武术文化。因此,校园武术文化应纳入校园文化中,享有着特定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为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校园武术文化的基本内容
校园武术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武术精神和校园精神。在武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传授学生关于武术文化方面的知识,例如:武术礼仪、武德教育、爱国主义精神等。当然还需要在技术动作上进行武技的传授,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根据文化角度的划分,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武术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武术文化也可分为校园武术物质文化、校园武术制度文化、校园武术精神文化。校园武术物质文化是指为实现校园武术等教育目标而提供的一切物质资源。武术文化在大学校园中以三种形态体现,即武术技术课、武术协会、武术社团等;校园武术制度文化是学校各项武术运动项目规章制度的综合,是学校培养目标的标准;校园武术精神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办学理念、思想信念、价值倾向、精神产品、道德水平等精神财富。其内容包括武术文化传递爱国主义的精神、武术文化传递自强进取的品德、武术文化传递吃苦耐劳的作风、武术文化传递传统礼仪的精髓。其中武术社团或武术协会在大学校园中逐渐盛行。以这种类型的武术社团为载体的校园文化被我们定为校园武术文化。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为指导,以攻防格斗的个人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武术文化是以武术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形成了众多拳种流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极具中国传统哲学坚实思想基础的和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武术文化体系。而校园武术文化是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校园环境为主要环境,以育人为主要目的,同时在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上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完整系统。因此,校园武术文化是以武术物质文化为基础,武术制度文化为表现,以武术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生活,从不同方面反映了高校师生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精神风貌。
二、校园武术文化的特征
武术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其影响远远超出许多西方竞技体育,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并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并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传承性与时代性,独特性与融合性,修身养性与观赏娱乐性,内容选择的多样性与动态性,群众性与竞争性。因此,校园武术文化是一种包括武术文化特征,并与校园文化有着共同特征的文化,具体表现如下:
1.校园武术文化继承儒家、道家传统美德思想
武术文化的“仁”“礼”特性及道德规范;儒家的”仁“学是中国武术伦理的核心,主要体现在武术的武德和武术攻防动作的搏击上,如《峨眉枪法》中说:“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就是强调武术中“仁”的重要性,再者,少林密典《罗法行动短打》中讲到点穴法的创造,主要目的不是伤人,而是以”仁“”礼“出发点教化人。
校园武术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影响;武术文化在《周易》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重视“健身”“养心”“修德”;而练习武术者的最高追求是通过武术套路中内外兼修的方法达到融心、性、身于一体和谐境界。
校园武术文化具有“天人合一”“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人文精神,如各种象形取意的拳种和拳式都受到“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各种民间拳法,与宗教、民俗文化和民族、地域风俗特色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校园武术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2.校园武术文化包含武术文化中特有的“武技”“武德”“武术美学”的教育
武术技艺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更能磨炼人的意志;”三九“和”三伏“是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习练武术,由于全身剧烈活动后呼吸加深,消化能力随之增强,新陈代谢比较旺盛,可以增加身体对寒冷和耐热的适应能力,因而会改善身体条件、健康水平,当然运动水平也会随之上升。
武术文化中最重要的“武德”包括武术礼仪和爱国主义的道德教育,它不仅能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能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所谓“武德”为“尚武崇德,习武”,习武的目的在于强身、强心、修德,逢善不欺、遇恶不怕。在武术动作“武德”具体表现在抱拳禮,抱拳礼的左手表示五湖,右手表示四海,两手相扣表示学习武术者五湖四海之内皆为兄弟;左手拇指弯曲意在学习武术者要谦虚,不要称老大;两手抱拳胸前手心向外前推的意思是习武者的友谊永记心间等等。
习练武术时要求注重“形神兼备”就能表现武术对美感的要求之高。中国武术要求的“形神兼备”如同舞蹈一般,它是要求外在的“形”和内在的“神”相互融通、相互依存才能得以体现,演绎出一段完美的舞蹈,大家对美的追求总是有着共同点,“武术”对“形”“神”的追求如同“舞蹈”中最重要的对美感的追求。
3.校园武术文化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侠义精神和和平主义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中国传统武术伦理道德的种种特征,如学习武术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敢于拼搏、勇于进取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中国武术之魂。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英雄豪杰以自己的生命保卫着自己祖国的完整。如武术名师霍元甲先生,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抛开自己的所有,为保护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奉献自己的满腔热血。这些先进的事迹不仅可以唤醒和激发习武者的爱国热情,还可以增强习武者的民族自豪感。
习武者最重视个人修养中的“侠义精神”是指“见义勇为、舍己助人,重友轻利、两肋插刀,诚实守信、一诺千金,谨慎谦卑、与世无争。”侠义精神作为一种社会美德不仅体现在武打电视电影中,更体现在一些关于描述武术习武者的书籍中。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主义思想是当今社会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构建不竭的思想动力和源泉。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武术文化“和平”的重要意义,有意识地将中华武术的实践活动和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使中华武术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春国.“武术文化的民族精神价值阐释”[J].搏击:武术科学,2007(9):20
[2]王邦虎.“校园文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01.
[3]王大燕.“试论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6):11.
[4]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05.
[5]秦道宽.“中国道德哲学论衡”[M].团结出版社,2008-11.
[6]王广.“中国功夫”[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11.
[7]华博.“中国世界武术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9.
[8]钟海明.“中华武道概论”[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10.
[9]李晓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武术文化教育”[G].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10]林志刚.“儒家‘仁礼思想对武术的影响及其现实价值”[G].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导刊,2006.
[11]谢远基.“论《周易》对中华武术的影响(上)”[G].天地武魂:导刊,2014.
[12]陈连朋,王岗.“论中国武术的形神兼备‘”[G].群体—研究:导刊,2014.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