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货币让人忽略了生命最终的目的,扭曲价值观,货币就像是社会宗教那样,在人的内心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有自己的人生最终目的,但是在追寻最终目的的过程中,我们又在不同的阶段追寻该阶段的目的,货币占据人内心主导地位也是这个过程导致的。
关键词:生命最终的目的;主导地位
一、货币哲学的结构
《货币哲学》分为两部分,分析卷和综合卷。分析卷主要是阐述了货币的起源、本质,货币是如何运行的。与大部分的社会学书籍一样,《货币哲学》运用了两个部分描述了货币这一抽象又具体的东西。
1.货币的来源
齐美尔认为,首先,物体的价值来源于需要,这也与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一致。一个物体之所以有价值,并不是它在客观世界本身的属性,而是人们主观世界认为自己需要这样东西所以才产生价值。在获得这个东西的过程中,人们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我们与我们想要的客观物体有一定的距离,在获得该物品的过程中,必须要克服这一距离。如果这个东西很容易得到,那么它的价值较小,如果在得到这个东西过程中要克服许多的困难,那么人们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来获得这个物品,这个物品的价值也比较高。
2.价格与货币价值的本质
随着人们逻辑能力的提升,经济的发展,为了方便,人们开始逐渐舍弃具体的金属饰物,用纸币或者数字符号来替代具体货币。所以货币在初始阶段是必须要由自己的价值的,否则无法完成交换。但是在高级阶段,货币成为了数字符号。货币本身不再具有价值。
二、货币与现代生活
货币让人忽略了生命最终的目的,扭曲价值观,货币就像是社会宗教那样,在人的内心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有自己的人生最终目的,但是在追寻最终目的的过程中,我们又在不同的阶段追寻该阶段的目的,货币占据人内心主导地位也是这个过程导致的。
(1)货币形成人主观文化对金钱的崇拜,现代社会将货币、经济活动视为最终目的,主观文化被货币不断的渗透、占领,货币通过交换实现对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主宰的。
(2)货币、生活与自由。货币就是这样先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和主观文化,然后主观文化又影响到我们的客观文化,最后改变我们的现代生活。在当前现象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一个人拥有货币多少对其生活的影响。
比如在中国这个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社会,货币观也不断的发展。但是和中国的房产经济一样,金钱观也显得那么的虚无泡沫。首先,我们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大部分原因出于过度在意货币拥有,而忽视了生活的其他美好。大概是受到改革开放前时期吃不饱穿不暖影响,为了不再过这种生活,中国人比任何人都更加珍惜货币,自然而然的将货币视为最终目的,所以造成中国很多问题。人们从选择自己学习的专业开始,就不再是抱着兴趣爱好的角度,而是多方考量这个专业将来是否好就业,带来的金钱效益有多大,到了毕业之后人们选择的工作也是出于工资福利待遇考虑,因此,现在网上铺天盖地的可以看到大家一起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够好,编制内的抱怨工资不如企业高,企业抱怨工作太劳累,没有几个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很舒心。高校不再以教学质量研究成果来评判一个学校好坏,而是喜欢统计就业率,中国高校也无法像美国高校那样,成为国家重点的研究基地。所有人都抱怨的时候整个社会有一种浮动的气氛,好像所有人都过的不如意一样。事实上,再来看那些抱怨工作的,他们并不是不能养活自己,只是没法像权力精英那样可以随意刷卡买奢侈品。一旦人心浮动,对工作和生活的怨恨,势必造成社会无法稳步前进。
我认为货币的存在并不是錯误,人们为了生活为了交换肯定会追求经济,货币出现是历史必然的结果,我们也无法将货币消除回到原始时代。我们明白货币是我们的必需品,它有其积极有益一面,同时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负面。那么我们如何克服这些消极面呢?
就中国来说,我们每天过于强调当前我们的经济如何,却忘了强调发展我们的文化体系。文化与经济实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部分,缺乏文化的引导,市场会出现假冒伪劣等各种混乱,人们生活只围绕货币,缺乏自己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主导。我们需要社会一种文化熏陶的氛围,不要每个人每天忙忙碌碌的为了自己的工作。放眼望去,电视台、电影的评判标准变成收视率和票房的高低,所以各种为了高收视迎合低俗的电影电视剧层出不穷;为了将来的收入,孩子从小被灌输好好学习将来多赚钱的思想,忘记学习读书的目的;城市为了追求GDP,大肆的开展浪费资源的事,比如将完好的房子和路,拆掉重建……正是我们整个国家大的评价标准已经变成了唯一的经济,人民的货币价值观才会日益的疯狂。想要逐渐的改变这些现象,就需要国家整体的制度、评判标准改变,不要每天在电视上只宣传我们的GDP有多高,我们城市发展的多么迅速而丢掉一个国家和城市该有的文化。也只有大的标准改变,才能让每个人明白追求我们收入的同时,不要忘记该遵守的道德,该追求的理想,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在学校和家庭微观层面,这两个直接影响人价值观的地方,父母和老师都要让孩子从小明白读书的真正目的,齐美尔在书中说到:货币交换是牺牲了一部分利益来获得另一部分的利益,但是只有学习读书才会在不损害其他利益情况下又使自己有所获的。
作者简介:
朱盼盼(1991.10~),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二年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