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绪界
92515部队
摘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发展的理论。这里的国情指的就是中国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通过社会实践,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来实现。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充分的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才能让马克思主义为我国所用,这也是进行实践的前提条件。因此对文化的清晰解读是必可少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国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自共产党建立以来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项重要理念。学者也热衷于对其进行研究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最先被谁所提出的,最开始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后来把“中国化”这词改为“具体化”,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入化研究时,遇到一些疑难需要解决,又得到哪些新的进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如何提出的,应当怎样理解,为什么后来停止使用“中国化” 的提法而代之以“具体化”。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中,遇到哪些哪些疑难有待解决,又有哪些由于社会国情的改变有一些理论可以更改创新。提出怎样的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艾思奇在他的书中提出的,而对这一理论推进最大的属于毛泽东。艾思奇认为中国哲学与社会实践是相结合的,而毛泽东则认为要让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除了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外,还应该运用一定的形式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理论。让它成为中国有用的理论。
1938年毛泽东讲在六届六中全会讲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来为了和苏联的友好关系,避免国家矛盾就把“中国化”改为了“具体化”。1956年大跃进时期“毛泽东思想”又一次提出,特别是在和苏联的关系恶化以后,更加多的利用起来。文化大革命时期,浮夸风、鼓吹风盛行,还把支不支持毛泽东思想作为衡量真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一标准。
直到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说法才被重新启用并流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现状
现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一直处于白热化的阶段,不管是政府还是学者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了很充分的认识,学术界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文,著作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在所遇到的问题也有很多:
(一)中国实际与理论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具体的实际情况与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实践。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现在的研究者们纷纷谈到到这个问题,并得出了喜人的结论。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含“两化”
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是与中国国情,民族的精华思想和历史经验相结合,有很强的民族气息。这是马克主义中国化。而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就是把在中国实践的经验变为系统、科学的理论。但实际只有实行了“一化”。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层面划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虽然在政治和学术上表现有所不同,但它们在实际的探讨中其实是相互穿插,联系着的。有时本身就难以分清。政治上着重强调 方针、路线、理论和政策。而学术上是讲究内容、体系、概念和范围。学术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的发展不强,这也造成政治和学术层面上发展不一致的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了社会的发展,通过正确的社会实践使得中国飞速的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克持续发展。但马克思主义也改变着人们的文化和心理。这就要依据自己的文化传统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扭曲。
(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区别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中国化经常混淆使用,但其实两者是有差别的,前者是后者的结果,而后者是前者的过程。兩者有联系,但是要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回归原理论与结合实际
现在每个国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形势千差万别,要生搬硬套的去运用马克思主义是不现实的。回归原理论是要求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所传达的思想,并能灵活的运用里面的方法和理论,来解决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这才是回归原理论的最终目的。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中国的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式但绝不仅仅这样,它也在其中含有内容。这就是中国的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融合与渗透,形成的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八)意义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和中国化是有较大差别的,“在中国”是这个理论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发展和创新,还只是别人的东西,而“中国化”则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理论经验和实际操作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成为了符合自己国家国情的理论体系,这就是“中国化”了。
(九)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唯物主义
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时,它们是一致的。但在中国的发展上可以提到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符合现代化的、容纳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或是发展属于现代化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它们两的目标就不一致了。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本身与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最先传入中国是通过学者翻译过来的,后来日本,苏联的相继传播,由于文化的差异,理解的各有不同,导致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论的研究不够透彻。特别是当时以毛泽东、李大钊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既是革命工作者优势理论家,这样与以后的哲学政治化没有什么联系,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是应该主义和思考的问题。
(二)各种文化的冲击下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面对西方的文化,有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不适合现今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摈弃,还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霸权主义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总之,就是对西方文化批判的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样才能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进化论与马克思主义
从时间上看马克思主义先传入中国,但实际是由于有了进化论的传播才会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时这是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日本的传播和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以前就通过日本传入了中国,中国很多在日本留学的学者都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李大钊,陈独秀等。
(五)在中國与在西方的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苏东尝试失败后,西方的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文化的结合发展有了更新的认识,不仅仅去接受西方的新潮文化,还有从理性的角度思考西方哲学,结合实际的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提升。这些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值得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借鉴学习的。
(六)苏联与马克思中国化
最开始苏联也是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发展道路,可以说是中国的“老大哥”,这样中国在建国初期就参照苏联的模式发展社会,作为发展的教科书,后来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必须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灵活运用,才不会造成“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
(七)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目标,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文化融合,并有很好的契合点。只有这样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有生存之地,中国社会才能达到理想的共产主义目标。
结束语
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要不断的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就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更好的结合,如何对其进行创新都是我们学者应当关注的热点,为此,我们也应该更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方法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5):38-45.
[2]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2011.
[3]张旭.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当代价值[D].2014.
[4]席亚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D].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