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组成部分,是初中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必须掌握的一种写作文体,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品质的优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过,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这一版块却常常因为目标不够明确,成为语文教学的软肋。然而,在文言文教材中,议论文更是以独特的形式展现在高中生面前,充分展示了魅力。本文从教材古文中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文言文;教材;语文;教学;作文;议论文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74-02
通常情况下,议论文要求结构严谨,语言铿锵有力且引人深思。文言文是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典雅、简洁的书面语言,它文字精炼、微言大义、合于音律。本人以为将文言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巧妙地融合,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就地取材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一、论点力求准确、鲜明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因此,论点的提出力求准确、鲜明。而古典散文中的议论文都有极强的针对性,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进行的写作。《劝学》开篇即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主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韩愈在《师说》开头就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以此倡导从师的风尚。 苏洵的《六国论》是通过论史来评论时政:对北宋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进行批评,他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总贯全篇。而唐代诤臣魏征为了向唐太宗阐明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起笔第一句即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面设喻,借此引出全文的中心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随即第二句又从反面设喻强调“德不厚”的“知其不可”,这也是为了突出“积德”对于人君的重要性;最后第三句则直言“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内在深意不言而喻。梁启超言:“作文最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易于动人。”陈继儒讲:“诗文只要单刀直入,最忌绵密周致。”他们都强调开头要干净利落,不要拖泥带水。综观上述四篇文言文,皆不蔓不枝,落笔扣题,中心论点的提出更是切入要旨,以此达到的效果正如唐彪在《读书作文谱》卷七 《文章诸要》之“势”篇中提出:“通篇之纲领,在首一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这种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提出论点的方法值得学生借鉴。众所周知,写议论文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明白清楚,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是议论文的大忌。然而,在写作中,学生往往一审完题就埋头疾书,到底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只有自己心里清楚,别人不知所云。那么,教师可以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指导,使学生学会确立准确、鲜明的论点。
二、论证思路力求清晰
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指作者在论述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讲究层次明晰。清晰的论证思路,对于整篇议论文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方面苏洵的《六国论》可为例证。“六国论”实际就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敗的原因,借古讽今。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提出问题。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两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三、四两段实际上是围绕这两段展开的,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方面进行论证,这就是具体回答了“为什么弊在赂秦”。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后,文章第五段得出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文章到这里也可以收束了,但作者又写了第六段,似乎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但其实意在告诫北宋的“为国者把对历史的评论自然地转到现实上来。整篇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可为学生学习写作议论文的典范。再如韩愈的《师说》,也是一篇深思熟虑的作品,思路清晰,说理透辟。教材中,这样的文章还有不少,教师在教授这些文言议论文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使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基本能够做到思路清晰,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论证方法力求灵活、适当
确立了准确、鲜明的论点,有了清晰的思路,如果能够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对写好议论文大有好处。以《劝学》为例,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是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句,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四、引用化用佳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在议论文写作中直接引用精彩的文言语段,既能充实论证的内容,又能增添文采。 如《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学生在写作“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这一话题时,直接引用,可成为文章一道亮丽的风景。化用即不直接引用作品, 而是根据写作需要进行描述性的刻画,通过简洁的笔墨,着重描绘人物内心情感。 对于一些文言文素材,我们可以通过对其进行适度加工,把作者与作品的内涵联系起来,通过化用相关的诗词锦句素材, 把其意蕴用于具体的写作中,让读者体味到原作人物独有的文化底蕴。 这样的文章不仅有佳词丽句的简洁、准确,更有属于自己语言的含蓄、新颖,还有贴合写作立意的深度、厚度。 如“荆轲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西楚霸王慷慨高歌‘力拔山兮气盖士,时不利兮骓不逝自刎于乌江边;文天祥奋笔疾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捐躯报国……他们慷慨就义,为各自的事业而不惜牺牲生命,他们富有中华民族的牺牲精神, 他们用英勇和牺牲铸造了令后人敬仰的民族精魂。 ”文章引用了三个课本人物,通过将人物与他们的语言勾连起来,写出了他们尽管各有不同的人生追求, 但是具有共同精神品质,为了国家的利益献出了生命。 在使用素材时注意运用套用人物名言警句简笔勾勒的方法, 最大限度扩大容量,构建排比,文章表达富有气势,熠熠生辉。
五、结语
当然,这篇文章所涉及到文言文以及议论文的写作方法都只是冰山一角,教师只要勤于钻研教材,善于指导,就一定能解决学生写作议论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汪浩.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3.
[2] 张倩. 论孟子散文的论辩技巧对高中议论文写作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