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探讨

2015-10-21 18:50李鹏余豪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0期
关键词:现代城市实现解析

李鹏 余豪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划应坚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创造满足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人工环境。本文重点对城市规划模式进行了谈论、

【关键词】现代城市;规划模式;构建;解析;实现

1.城市本质的认识及规划模式的构建

人是城市的主宰和主体,城市因人类的需要而诞生、發展,城市的建设发展归根到底要围绕人的各种需求进行,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创造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活动空间和人居环境。城市建设是一种手段,而人生存、发展需求的满足是目的。

自196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由单纯物质规划走向社会经济综合规划,由控制性规划走向引导发展规划,由线性蓝图式规划走向弹性动态规划,提倡规划中要“公众参与”和“以人为本”。城市建设本身是目的,而人成为城市建设的手段,人与城市之问是适者生存的关系,即人必须适应城市的发展需要。但实质上恰好相反,人类创造城市只是手段,目的是使人更好地生存。所以衡量城市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满足了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是否保证群体的公正、平等和平衡发展。因此,城市规划必须打破以空间组织和单项满足物质消费为主导内容的传统规划模式,建立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为核心的规划模式(见圈l),构建一个展现人性回归具有特色个性和灵魂、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人工环境。

圈图 1

2.城市规划模式的解析

2.1符合城市本质要求的城市规划模式出发点

(l)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强调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活动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因此,一个良好人居环境的获得,就必须首先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互动和良性循环,如圈1所示。

基于城市本质认识的城市规划模式环境扩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要预留城市居民必需的生活游憩空间进行必要的开发,配备相关基础设施,同时又要坚持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这一重要原则。

(2)满足人生存和发展需要

城市规划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是指城市发展要充分考虑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公平原则下使每位居民都应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和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满足人生存、发展需要的人工环境,城市发展就是要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满足其物质、精神文化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想之一。

2.2符合城市本质要求的城市规划模式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2.2.1城市居住功能

(1)设计宜人的建筑空间,建筑空间的设计是城市规划微观层面的内容,目的是要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的日常活动空间和居住环境。微观层面上的“人本”设计主要考虑设计细部之间的“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与秩序”等原则。良好宜人的空间尺度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涵,也是城市设计人性化的体现。要尊重人对空间尺度的需求,除了充分考虑人本身的尺寸和比例、出行方式和习惯等还要充分顾及到不同建筑布局户型及建筑材料、标志、色彩等对人产生不同生理、心理影响。创造为居住者所认同、喜欢的活动环境空间。

(2)构建和谐的邻里环境。人只有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的邻里环境里,才能产生认同和归属感才会培养“社区情感”。有着良好的交流和休闲娱乐空间的社区深受居民喜爱,有助于形成社区主体意识,强烈影响到对社区及附近居民的健康和行为用开放式社区取代封闭式小区,引入渗透式街区和可步行社区理念增加邻里间的交流和社区活动,促进和谐邻早构建,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2.2.2城市就业功能

创建多功能社区。在信息网络革命的影响下,产业通过信息化、分散化与居住环境融合,这种具备居住、就业、交通和游憩等典型城市功能的社区被称为多功能社区。多功能社区将成为网络化城市的基本空间载体。在新城市主义的影响下创建的几个美国新城镇里,大约40%~50%的居民是在社区内部的企业中上班,不但解决了居民的就业问题,也减少了通勤交通,对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宜居城市环境的建设大有裨益。

2.2.3城市游憩功能

(l)构建社区人行导向交通体系。在社区内构建行人导向交通体系,重视人行空间,确保人行道不被挤占。将步行交通规划和自行车交通规划纳入到城市综合变通规划使居民有更加自由的活动空间。社区街道尽量窄小一些,停车场另置尽量减少汽车在物理上和心理上存在视觉上存在的可能性。

(2)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提高人均绿地水平,加强对城市河、湖、湿地、风景名胜区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严格环境污染的治理使城市居民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森林中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 魅力充分享受绿色空间,消除疲劳,身心愉悦。

(3)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个性。城市现状是其历史发展沉积的结果,是地方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是地方建筑风格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现代城市研究结合,是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具有其特有的脉络和个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延续其发展脉络,发扬其独特个性,而不是大兴土木的贪大图洋。通过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社区设计和建筑户型等方式延续其发展脉络,强调城市的传统风格,凸显其文化特色。

3.结束语

从总体上看,公众参与仍停留在形式化的表象运作阶段,远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公众是公共设施的主要使用者和社区的业主,没有他们的实际参与,不保护他们的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发言权,就不可能表达他们对城市建设的诉求,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建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政府是城市规划的主导力量,但政府也要保证公众在城市规划上的话语权。

对照城市规划,所拥有的“真理”基本都是属于技术层面上的,价值层面上真理非常薄弱。很显然这是与城市规划本来应有的状况不匹配,不能够回答城市本质是什么,我们需要怎样的城市等理论问题;在实践上,用简单的工程技术代替城市规划是导致城市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但给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带来麻烦,甚至有可能将人类文脉引入歧途,另外,在实践中,规划师不应该只关注付给钱的甲方,而应多关注永远“付不起钱”的老百姓,关注大多数居民的利益诉求,维护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保证城市资源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分配。

猜你喜欢
现代城市实现解析
睡梦解析仪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Fe2+与Fe3+”相关解析
创新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之我见
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
现代城市交通广播的服务功能探讨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办公室人员尚需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苏州信息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