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生智
摘要:散养动物疾病防控问题一直是影响整个动物防疫工作的难题,散养动物的疾病防控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辖区内的动物疾病防控工作。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对散养动物疾病防控长效体制的减少,增强养殖动物疾病防控的意识,可有效减少重大疾病暴发。
关键词:散养动物;疾病防控;策略探讨
1散养动物疫病防控存在的问题
1.1对动物疾病防控认识不够
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对当前动物疾病防控主体的责任认识不清,养殖者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动物防疫的第一责任者,同时绝大数养殖者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对动物防疫工作给予支持与配合,不主动从事动物防疫工作,加上防疫知识不够,不能有效实施产地检疫和市场检疫,为经济利益不能配合免疫,有甚者拒绝和抵制免疫,不能对病死动物实施有效的无害化处理,随意抛弃病死动物的现象普遍。
1.2疫病防控领导缺位
对散养动物防疫是整个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重点,也是影响整个动物疾病防控的难度,谁来组织和领导散养动物的防疫,国家已有明确规定。根据农业部“地方政府负总责、生产者承担第一责任、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新型责任体制要求,需进一步明确散养动物疫病防控的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基层政府组织领导责任。但在现实生产中的对散养动物疾病防控领导责任不明确,无法实施有效的全局性的规划与防控,易出现重大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死角与盲区。
1.3防疫意识淡薄,侥幸心理严重
部分散养户防疫思想麻痹,意识淡薄,不重视动物免疫和消毒工作,认为其养殖分散、数量少、密度小、通风好、光照充足、养殖风险低,且多年未发生疫病或即使发病也不一定降临与他,损失较小,对疫病的发生抱有侥幸心理,故不重视防疫工作,没有大局意识和整体防疫意识,拒免现象时有发生。
2散养动物疾病防控策略
2.1提升饲养者的动物防疫意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农业部新型兽医工作责任体系的规定及要求,动物养殖者是动物疫病防控的主体,对饲养的动物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宣传,以村为单位,通过张贴或印发有关畜禽疫病及其预防知识资料,开展技术培训及动物防疫科普知识的宣传,让农戶了解动物防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和做好免疫工作的自觉性。进一步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知识、防控技能的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养殖者动物防疫技能。
2.2加强防疫科普知识宣传,积极推行程序化免疫
要以村为单位,通过张贴或印发有关畜禽疫病及其预防知识资料,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及动物防疫科普知识的宣传,让农户了解动物防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和做好免疫工作的自觉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重点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家畜口蹄疫等免疫工作。
2.3建立完善村级动物防疫管理制度
乡镇人民政府应将动物防疫工作列入村民公约,与村民委员会签订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村民委员会应建立村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组,作为本村动物防疫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和组织实施机构;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不留死角”的责任工作原则,将防控责任分解落实到村委各成员、村防疫员和社长。要建立村级动物防疫各项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村级动物防疫绩效考核机制,细化绩效考核标准,将村级动物防疫纳入村干部综合目标考核并体现相应的分值。
2.4全面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工作规划
村级动物防疫工作是公共卫生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提高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应加大村级动物防疫室规划和建设。县和乡镇政府应将村级动物防疫室建设纳入村民委员会或村公益性项目统一规划,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村民委员会要完善村防疫室制度,按照规定配备必须的防疫消毒、免疫器械、反应救治等设施设备和物资,切实提高村级动物防疫的设施和装备水平。
2.5加强村级防疫队伍建设
加强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并提高业务素质,是当前搞好农村动物免疫工作的重点。完善体制机制,落实村级防疫人员工资待遇,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网络,设立村级动物防疫室,加强村级动物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或讲座,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防疫人员的责任心,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提高动物防疫科技含量,确保防疫工作科学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