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艳艳
【摘要】 本文以广东产业和人力资源双转移为背景,分析了广东省双转移政策下的经济状况、面临的机遇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借鉴了以往的理论研究成果,针对广东省产业和人力资源双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 双转移政策 机遇 挑战
一、广东省双转移政策下的经济状况
1、广东产业发展状况
广东经济发展形势严峻,经济增速下降,生产成本高位运行,企业效益大幅降低。世界经济形势严峻,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需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则可能向中国、向广东转移;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企业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也需要寻找出路,或就地转型升级,或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地区,从而推进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转移。
2、珠三角地区差距比较大
据广东省发改委区域经济处统计:2006年,珠三角人均GDP约合5908美元,高于中上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82%,非农产业占97.2%,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非农就业比重达86.2%,已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珠三角是中国起飞的发展极。同时,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珠三角人均GDP与其他三个地区的差距由2000年2.8~3.8倍扩大到3.95~4.6倍,东西两翼与珠三角地区差距拉大。此外,人均生产总值的基尼系数也能直观地反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状况。有关部门测算,广东各区域间人均生产总值的基尼系数在2000—2005年逐年增大,由0.2647上升到0.3057,顯示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程度逐渐加深。
另据测算,2006年广东地区发展差异系数为0.77,高于全国0.65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同期山东(0.58)、江苏(0.71)、浙江(0.38)等沿海省份的地区差异水平。因此,广东既要实施多极化战略,在东西北部打造一批发展极,以缩小与珠三角的差距,又要积极寻求扩散效应大于极化效应的有效措施,防止发展极与周边地区差距扩大。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长期落后于珠三角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少若干引领区域起飞的发展极,有些地区不仅与珠三角地区差距拉大,而且成为全国沿海地区的经济低谷区。通过实施“双转移”,把一些条件好的产业、地区培育成实力雄厚的增长点即发展极,可缩小与珠三角的差距,实现优中、振东、拓西、扶北的新格局。
随着珠三角高速公路网络快速延伸和投资环境的改善,珠三角产业呈现加速向周边“扇状转移”的趋势。紧邻珠三角核心经济区的清远、河源、云浮等市县已迅速成为了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热土。通过这样的辐射,可以带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发展。
3、双转移实施现状
“双转移”是广东把握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机遇,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战略举措,也是为珠三角赢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因而可将其培育成面向世界、雄踞东南亚的新发展极,即全球高技术产业研发制造和新兴产业创业基地,国际高端生产性服务中心,区域性金融、会展、航运、物流、贸易中心。
二、广东省双转移政策下面临的机遇
1、双转移为广东经济带来转机
美国花旗集团执行董事、著名作家、战略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到访广东,写下《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和《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其中提到当前广东面临着的三大挑战:一是从中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巨大挑战;二是城乡区域发展的巨大差距、环境污染带来的挑战;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挑战。库恩的三大挑战归并到一点,就是广东30年来形成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面前进一步暴露。库恩称广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明智的选择。他指出,经过30年的发展,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尤其是面临当前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广东必须化危机为机遇。
广东应对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还需在博弈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外贸依存度高达155%的广东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广东应把挑战当机遇,变压力为动力,适时推出“双转移”战略,“将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将山区的劳动力转进产业园”,力图摆脱全球产业布局中的“低端”和“下游”,以顽强精神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2014年1—6月份,全省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增长或降幅收窄趋势,据统计,上半年生产总值达16538亿元,增长7.1%,已呈逐月上升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5%和15%。
2、广东政府政策上的支持
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东大手笔构建现代产业创新体系。如广州开发区设立种子基金和10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80亿元打造创新载体广州科学城。2013年高新技术“双转移”为广东多地区的发展不平衡“破题”。
广东省政府已认定产业转移工业园,并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突出比较优势,重点发展一、二个优势产业,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凝聚产业发展力量和产业集聚效应。省政府在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园中,择优重点扶持若干个管理好、主业突出、发展潜力大的产业转移园,加大投入,完善配套设施,使其成为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产业转移工业园作为一种旨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业转移模式,从2005年开始就逐渐在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推进,并初见成效。
三、广东省双转移政策下存在的问题
1、产业园建设问题凸显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发展工业园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这也是当前广东省在“双转移”过程中加快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的目的所在。
广东省现有的产业转移工业园达70余个:珠三角产业转移园主要集中在惠州和肇庆,共8个;粤西地区的产业转移园分布在茂名、湛江、阳江、云浮,共19个;粤东地区的产业转移园主要分布在汕头、揭阳、潮州、汕尾,共6个;粤北及山区的产业转移园主要集中在清远、韶关、梅州、河源,共37个。其中产业转移园最多的是梅州,共12个,其次是清远和韶关共9个,最少的是汕头和潮州各1个。在这些产业转移工业园中,经广东省认定的有26家。据测算,目前经广东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园如果按规划全部建成投产,年产值将达3000亿元之多,这接近于2005年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14个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
产业转移园的建设不仅对产业升级和转移起着承接和推动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珠三角和粤北山区以及东西两翼的差距,还起着平衡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产业转移园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规划不足、重复建设、资金缺口大、招商引资缓慢等。产业转移园要长足发展,需要重新规划,同时应该与产业转移进程并肩前行。
产业转移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缺乏宏观规划,主要表现为区位布局不合理和产业定位不明确,资金缺口较大,产业自筹资金难度也较大。二是续用地指标不足,政策缺失,没有专门针对产业转移的激励政策。三是缺少配套政策,如出口优惠、异地改造补贴等。四是劳动力资源不足。
2、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
2008年上半年,广东全省转移出外省劳动力14.3万人。虽然已经有部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转移或将部分生产线或生产工序转移到梅州、河源、韶关等市,但就目前情况看,“双转移”要真正达到政策设计者的初衷,还需要假以时日,并从现实出发,创新思路、尊重规律、优化路径、改善环境。目前,“双转移”至少还存在一些难题:受产业基础薄弱的影响,某些地区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效果还未能充分显现。因为本地劳动力难以就地找到数量充足且合适的就业岗位,同时相关的配套产业不足,人气不旺,使得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活成本并不比珠江三角洲地区低。一些地区的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市场还不旺,对本地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够。
割裂式的产业转移影响了产业基础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因为企业各自为政、割裂式地实施产业转移,结果是在一个不大的产业园,还有一些相互关联度非常低甚至没有关联的企业坐落其中。由此,产业园区内的信息交流、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和零配件交易等都不能形成互补优势,也不能发挥产业聚集效应,直接影响了产业园的进一步发展。同样,也影响了劳动力的就业和培训,使得培训机构难以发展方向,最终使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都难以进入良性循环的路径和轨道,影响其健康发展。
3、双转移过程中产业结构问题
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就是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优化选择问题,因此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有其自身的规律。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有其内在的规律的。早在1957年,日本经济与经济管理产业规划理论的泰斗筱原三代平在其《产业结构与投资结构》一文中,就开始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后来发展为“筱原三基准”,即产业结构优化及演进的基准:一是收入弹性基准,即要扶持高收入弹性的产业优先发展;二是比较技术进步率基准,即要扶持高生产率上升率的产业优先发展;三是产业关联度基准,即以产业的前、后关联度确定其社会生产循环中的重要程度。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必须考虑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否则,就会使整个产业生产的链条出现裂痕甚至断裂,影响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影响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成功。另一方面,劳动力的转移既要受产业基础的约束,又受社会心理和劳动者个人选择的制约。因为劳动力的需求是派生需求,受产业发展的制约;反之,具有丰富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又可以支持和引领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推动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发展适应劳动力素质和需求的产业基础,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不但数量要充足且岗位性质要适宜。另外,劳动者个人的就业心理、从业观念、生活理念和技能水平也必须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不断进步和优化,否则,就会出现目前某些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指标却没有足够的人来培训”的尴尬局面。面对现实,我们只能把握形势,不走简单复制道路,将危机转化成挑战,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在产业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以产业集群为抓手推进“双转移”。
四、广东省双转移政策下未来的趋势
1、加强产业园的建设
为顺利推进产业转移园建设,广东省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建立了“省推进珠江三角洲产业向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联席会议”制度。同时,着力完善政策措施,先后制定了《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关于贯彻实施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支持产业转移工业园用地的若干意见(试行)》、《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外部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中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广东省委、省政府2008年5月出台的《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决定》提出,以竞争方式择优扶持欠发达地区15个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建设,每个园区获得5亿元扶持资金。截至2014年底,已评选出3批次9个省示范园。政策上的保证将更好地促进产业园的建设。
2、加强对人才的教育培养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争取政策上更大的支持,积极发展与粤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教育合作。随着广东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些劳动密集的低中端制造企业会向粤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迁移,与之相配套的一些低中端制造企业也会落户于此,这些地区也会产生设计与制造人才的需求。因此,广东珠三角的高职高专院校要积极开展与粤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高职高专甚至中职院校的教育合作,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制造业发展必需的人才,将创业教育融入教学过程。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是围绕如何将学习者培养成熟练的高技能生产第一线人才进行的,对学习者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课程较少。而广东转型将会促进广东服务社会化的大发展,会蕴涵诸多的创业机会。
3、产业集群形式的发展
以集群式转移迅速筑牢产业基础,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产业集群之所以成为集群就在于一些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区域的空间集聚。一方面,通过集聚效应可以使企业的边际收益递增,生产成本降低。因为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如共同举办博览会,加强广告宣传,降低营销费用;大批量购买原材料等,既降低了原材料价格,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使平均成本明显降低,有利于价格竞争。另一方面,通过集聚效应可以加强营销优势。生产区位的集中增加了流通渠道的相应服务设施,形成批发与零售中心,使营销成本降低,还能形成区位品牌效应,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此外,集聚也增强了信息的交流与透明度,增加了专业化分工,使企业形成网络化结构,提高组织管理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推进了技术创新,最终有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以集群式转移形成人才培训的新机制,推进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一方面,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性系统,是多种要素、多种主体、多种联系协同形成的一个集合体。由于产业的集聚,使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扩散在集群内部更为方便快捷,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加强更加可行,因而产业集群本身就有一个知识更新和自学习功能,从而使集群内部的劳动者得到学习的机会,在良好的知识和技术氛围中获得干中学的可能。由此,集群本身就是一种人才培训的系统,有利于促进集群内的各类劳动者在产业集群的上、中、下游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实现就业愿望。另一方面,集群式的发展有利于明确劳动者的培训方向。集中发展产业集群需要的培训机构,对劳动者提出适合产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其实现就业技能培训。以集群式转移可以降低产业发展的社会管理和运营成本,提升地区魅力指数。
五、结论
广东省推行双转移政策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是对双转移的背景、所存在问题、具体的解决问题以及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分别从产业园建设、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的不足之处就是没有寻找到具体的实例和数据来进行分析,将来可以选取具体的实例,收集相当的数据进行细致深刻的分析。
【參考文献】
[1] 左小德:产业、人力资源双转移中的价值管理[J].价值工程,2009(2).
[2] 吴迎新:双转移”的效应及启示[J].特区经济,2009(1).
[3] 肖顺发:抓住“双转移”的战略机遇问题[J].南方论刊,2009(2).
[4] 罗明忠:“双转移”的新形势新问题与新对策[J].岭南学刊,2009(2).
[5] 樊凡:广东“双转移”战略评析[J].经济论坛,2009(11).
[6] 卢淳杰:“双转移”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一种有效制度设计[J].理论前沿,2009(14).
[7] 高金田、曹春兰: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贸易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8] 邱慧卿:广东目前产业转移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3).
(责任编辑: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