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新
常言道: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作为社会的专门教育机构,它的运转和运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常规管理也就包含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诸如学校行政的常规管理、教职工的常规管理、学生的常规管理、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校园的常规管理、后勤服务的常规管理、财务及资产的常规管理等等。也就是说,学校每天大量反复出现的多方面、多层面的日常事务,都要基于有效的常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常规管理的价值就在于一个“常”字,正是借助日常、经常、平常、惯常的规范管理,确保了学校正常、健康地运行,维持了学校的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秩序与形态。因此,常规管理是学校最基本的管理、最基础的管理和最基准的管理。常规管理也就成为衡量学校管理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对于任何一所学校而言,如果常规管理跟不上,或者在常规管理中顾此失彼、漏洞百出,不仅学校的正常运行会受到影响,而且其他的创新性管理也无从谈起。现实中许多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就是由于常规管理不完善、不科学所导致的。
但是,也有另外一种情况,正是因为学校常规管理之“常”,许多时候学校管理中的问题也出在这个“常”字上。由于常规管理的日常、平常、惯常这样的内在特性,学校成员对常规管理因为“常”而变得过于熟悉和习惯,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庄子所言的“鱼不知水”的现象。因为常规之“常”,现实中会出现习以为常、理所应当的流于形式的例行工作;因为常规之“常”,现实中也会出现盲目服从、被动应付甚至机械顺从而不加任何思索的现象;因为常规之“常”,现实中还会出现不问其理,不明其果甚至视而不见、久而不变的问题。在许许多多的“常”态上,学校并不缺乏准则、规则和法则,也不缺乏完备的过程、步骤与方法,只是因为这些对常规之“常”的心态、思维和行为,而使得学校的许多工作偏离其本义,进而在管理上常常出现“错了向、偏了道、走了样”的现象。正因为如此,学校常规管理要时时注意把握“常规”的本质。
现代组织管理发展的专业标志是制度化。受此影响,学校常规管理也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制度思维倾向。学校常规管理的确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去实现,同时,当一种制度被确定而经常执行时,也就成了常规。但是过分地把常规管理等同于制度管理,就会出现问题。在学校常规管理实践中,提倡管理制度化是普遍的做法,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依靠制度实现管理、完善和严格管理制度也被视为常规管理的有效之举。按照学校常规管理的制度思维,无论什么样的制度,都要印在纸上、讲在嘴上、写在墙上。“制度成册”、“制度上墙”被看成是学校管理制度化的重要体现。但制度又是因何而来?制度如何体现教育的专业特性?制度又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
看看学校常规管理中的制度,有些制度是因地制宜、依据实际创生建立的,而有些制度却是借鉴、甚至照搬而来的;有些制度是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而有些制度却有太多的主观色彩,是拍脑袋、拍胸脯的结果;有些制度是有教师、学生、家长参与的结果,有些制度却只是学校管理者自行独断的规定;有些制度是以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方式执行,有些制度却更多依赖学校成员的主体自觉而实现;有些制度是学校传统的积淀和顺理成章的延续,体现学校文化的特质,而有些制度却是不同校长以不同风格用“三把火”烧出来的结果。由于制度思维的影响,许多时候我们更加关心制度的不断严格和细致,以至于制度严格到不能再严格的地步,详细到不能再详细的程度,监督、考核、评价、奖惩也几近苛刻,但如何让制度真正活起来并发挥作用,却一直是学校管理中面临的大问题。
学校常规管理要管得有条理,但更要管得有道理。这里的道理,就是要確立常规管理的教育专业思维,这种思维并不忽视制度对常规管理的意义,而是强调所有制度的形成和实施一定要考虑其管理的教育意图,防止以反教育的方式管理学校。也就是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常规管理,应具有教育的专业意义和本性,它既是学校教育最基本、最基础的保障条件,也是教育的活动规律和特点的本质体现。让学校常规管理建立在教育专业基础上,这是实践中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由此看来,学校常规管理还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我们总是抱怨教师对课堂教学变革的进展不大,但许多学校的课堂评价管理制度却是障碍教师变革课堂的重要因素。从“常”到“新”:常规管理须不断新陈代谢。
常规不是“死”制度,常规管理也不仅仅是简单地凭制度办事。从常规之“常”到常规之“新”,学校常规管理应不断回到教育常识,遵从教育常理,坚持专业反思,进而不断完善创新,不断焕发活力,才是常规管理的必然选择。
对常规要常翻新。学校的常规管理因为其“常”,很容易在平常的工作中熟悉而习惯,甚至发展到“无常”的地步。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与现实教育教学改革不相一致的现象,甚至与新的教育改革要求相悖和冲突。所以,要使学校常规管理不断焕发活力,就要不断依据新的形势和要求,进行制度反思与清理,及时“翻新”一些规章、制度和规则,对常规管理制度要经常正本清源,避免出现管理制度“拖后腿”的现象,真正建立制度性的新陈代谢管理机制。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要有基本的责任意识和时代意识,一切从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最高利益出发,“死”制度自然会有活力。
对常规要“常更新”。在学校常规管理中,有些制度、规则虽然反映教育教学的规律,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制度就可以一成不变,而是要不断更新,在发展变化中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思想、教育政策环境、教育法律体系以及教育自身的动态变化,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对常规管理制度进行及时更新,对制度中“病体”部分予以及时地改善、整合或剔除,赋予其时代的、本质的内涵与特征。
对常规要常创新。常规管理是保持和保证学校正常健康运行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管理,而学校的发展需要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和生长点。这就要求学校在常规管理过程中要将“常”与“新”结合起来,既要不断完善常规管理,又要对常规管理予以创新,使制度更加适应学校发展的新要求。尤其对关涉教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管理制度,需要更多地借助于相关的研究寻求创新点,使之更加科学有效。
(作者单位:辽宁省昌图县金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