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娜
威廉·林尼·哈珀(William Rainey Harper,1856?1906),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家、芝加哥大学的创始人和首任校长。在芝加哥大学的14年间,他推出了“哈珀计划”“三分制”大学组织结构、“二分制”学院模式等著名改革措施,对芝加哥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建设,成为后来美国其他大学纷纷效仿的对象,被誉为芝加哥大学之父。
威廉·林尼·哈珀(William Rainey Harper)1856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新康科德城,8岁就开始学习大学课程,10岁进入穆斯静冈大学主修音乐和语言专业,16岁就获得了耶鲁大学博士学位,24岁升任芝加哥浸信会联盟神学院教授。
1891年,年仅35岁的哈珀被洛克菲勒任命为筹备芝加哥大学的助手(总负责人是投资人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不久之后便被任命为芝加哥大学的第一任校长。随后,哈珀立志要将芝加哥大学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一所可以和东部(哈佛、耶鲁等大学所在地)所有学校媲美的大学”。
极具创新的“三分制”组织结构
1891—1892年,美国大学官方公报连续6期刊登了哈珀撰写的“哈珀计划”。在这份计划中,哈珀在研究了德国式研究型大学和英国式本科学院的基础上,对芝加哥大学的组织机构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后来著名的“三分制”大学组织结构:
第一部分是大学本部,内设有文学院、科学院、艺术学院、预备专科学院和研究生院等。大学本部既具有英国本科学院的特征,同时又兼具德国研究型大学的功能。从创校伊始,哈珀就一再强调科研工作是芝加哥大学的首要使命。他为此亲赴德国,购置了总数达17.5万册的柏林出版物,使当时刚刚组建的芝加哥大学图书馆一跃成为全美四大图书馆之一。
第二部分是大学推广部,主要负责为社会服务,向芝加哥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农民、工人开设各种讲座和课程,为芝加哥附近的公众提供函授课程。如今,服务于社会是美国大学共有的一个特征,这与哈珀教育思想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当时,哈珀认为美国新式的大学必须担负起服务于社会的使命,办学的宗旨除了学以致用之外,还要将科研知识不断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借助推广部,他将学校与芝加哥这座城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芝加哥的普通民众,都能够切身感受到这所新的大学为他们带来的直接服务。
第三部分是大学出版部,主要负责印刷和出版大学所有的学术著作、杂志和通告等,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出版社——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该出版社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出版社)。这种设置突显了出版单位在大学组织中的作用,使当时的民众有更广泛的渠道认识和了解大学教育,并有机会以最快捷的方式接触到最新的前沿科研知识成果。
哈珀提出的“三分制”大学组织机构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大大扩大了美国大学的“智能”,集英国剑桥、牛津的“教学”,德国现代大学的“研究”与美国本土大学的“服务”三位于一体,使这三种因素并重且不厚此薄彼。芝加哥大学后来的蓬勃发展,以及它在科研领域和职业教育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哈珀的这一理念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芝加哥第六任校长金伯顿曾对此有过高度评价,“他成功地将自己的教育理想变成了奢华的现实,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洛克菲勒的资金都跟不上他的发展需要了”。
确立学位制度的“二分制”学院模式
哈珀认为,美国当时的一批四年制大学学院既缺乏教育经费,又缺少高素质水平的师资队伍,难以胜任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依据学院的特点,准确定位各个学院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是提高美国高等教育效率的关键所在。为此,哈珀在“哈珀计划”里提出了要改建和创办初级学院的设想。
初级学院的设想是将芝加哥大学传统的四年制课程分为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两个阶段,大学的一二年级为初级学院阶段,三四年级为高级学院阶段。初级学院阶段主要开展通识教育,其课程设置具有典型的专科院校的特征,可以看做是中等教育的一种延伸。这一阶段的所有课程都是必修課,学生需要按照学校的规定修完所有的课程,没有选修的自由。初级学院的使命是为高级学院培养输送优秀人才,同时让那些在初级学院成绩平平的学生可以体面、自然地停止高深学问的学习。
三四年级的高级学院阶段,学生除了修完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可以选修其他一些课程,并可以从事一定的学术研究工作,甚至是集中精力进行某一项科学研究,为学生将来进入某一科学领域进行专门化的科学研究做好准备,并为来自其他学校的学生从事更具大学特点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机会。1899 年,芝加哥大学董事会在哈珀校长的建议下,在伊利诺伊州建立美国第一所私立两年制学院。直到1915年,全美共设了74所独立的初级学院。如此一来,美国便形成了由大学、学院和两年制学院构成的三级教育结构,以及由副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构成的四级学位制度。
哈珀所建立的这种初级学院与高级学院的“二分制”学院模式,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进一步定位了大学的职能和范围,同时也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芝加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出了重大的贡献。更为重要的一点,哈珀的“二分制”学院模式,促进了美国四级学位制度的产生,为美国日后实行大众高等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被誉为“初级学院之父”。
打造全美一流的“教师队伍”
对一所大学而言,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哈珀在担任芝加哥校长时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在芝加哥大学主要资助人洛克菲勒的全力支持下,哈珀展开了美国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教师聘请工作,打造了一支全明星教师队伍。
他以“调查研究能力为主,教育工作为辅”为原则,用了一年的时间挑选了120位教师,这些教师个个都是美国高等教育界的知名教授,其中包括韦斯利学院的院长、威斯康星大学的校长、耶鲁大学的五位教授,甚至将克拉克大学神学学院的十几位教授和一半的研究生都挖到了芝加哥大学。此举在当时的美国引起轩然大波,人们将哈珀称之为“无情的人才引进者”。
哈珀认为,最优秀的人才就应该得到最优厚的待遇和最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么做并不是为了防止这些学术精英贪图钱财,而是对他们工作的一种肯定。所以,他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之初,就完成了教师层次结构建立和报酬制定。教师层次结构处在最下层的是任期一年的助教和讲师,在此之上是任期两到四年的三级教师,三级教师和普通助教年薪平均为2000美元,且实行的是短期雇佣。再之上的是永久聘任的全职教授和副教授,全职教授的年薪为4000美元,副教授为3000美元,且享有长期被雇佣的权利。当时,这是全美高校中最为完善的教师职级制度,极大地保障了教师们的利益,使他们的中心地位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了下来。
与此同时,哈珀非常重视大学科研能力的发展,在全美第一个制定了大学教师教学的工作量。1892年,他在芝加哥大学的第一个规章中明确规定,每位教师每年教学36周,每周10~12个小时,学校不得要求教师的教学任务超过这一工作量。教师要将剩余近6个月的时间投入到科研调查中,并规定将根据教师科研能力的大小决定其任期的长短。
正是在哈珀这种近乎狂热和偏执的办学热情下,芝加哥大学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建立了一支全美大学最优秀的教师队伍。也正是凭借这支强大的队伍,芝加哥大学后来培养出了上万名世界级的科学家。到1894年,芝加哥大学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与研究的领袖学校之一,在后来的芝加哥校友中,有51人获得过诺贝尔奖,有超过150人后来当上了美国或外国大学的校长,在美国享有“高校教师摇篮”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