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熊庆来(1893?1969),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建树颇丰,以“熊氏无穷数”理论载入世界数学史册;他倡导“科学救国”,执掌云南大学12年,使云大由省立而国立,撑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西南角,对于完善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布局意义重大。同时,他惜才爱才,诲人不倦;品行高洁,言传身教,不仅惠及世界数学界,而且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成长道路上的一座丰碑。
熊庆来,字迪之,云南弥勒人。早年留学比利时,学习矿业,后由于身体原因,转而研究数学,先后在法国多所知名高校学习。留学期间,在法国名师的指点下,发表了一系列数学论文,成为蜚声法国的华人数学家。归国后,熊庆来先后在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云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任教,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数学人才,而且填补了多项学术空白。1932年,熊庆来发表了《供于整函数与无穷极的亚纯函数》一文,由此荣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1949年,他出席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遂留在法国从事数学研究,后于1957年由巴黎回国,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等职。1969年2月3日逝世。令世人感动的是,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他依然抱病指导两个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的年轻人——杨乐、张广厚。再加上严济慈、华罗庚、陈省身、钱三强、钱伟长等一大批辉耀着中国科学史的名人,熊庆来为我国数学界创建了一种识才、爱才、育才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科学家的典范,被誉为“不仅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更是识千里马的伯乐”。
成绩斐然的数学家
熊庆来是近代我国少有的数学天才,在数学领域内所取得的成绩卓越,尤其是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完成西方数学家难以完成的工作,更可谓弥足珍贵。
在函数论领域内,发表了著名的《关于无穷级的整函数和亚纯函数》,首先证明了数学家奈望利纳引入函数T(r)的正确性,然后又证明了无穷级亚纯函数一般理论。当时业界认为,此理论在表达式上精于波莱耳的有穷整函数研究,同时优于布鲁门达耳的研究结果。
在此基础上,熊庆来进一步探讨了亚纯函数的不等式问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采用函数结合积分的方法,解决了数学家米约未能解决的问题,被当时的数学界公认为唯一独创性成果。
20世纪30年代,数学家孟德耳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正规族假设,但是未能得到验证。此后数学家米朗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其论证过程极为冗长。正规族理论的最大难点主要在于缺值的选择,熊庆来根据此前的研究成果,结合了奈望利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的正规性定则,并简化了正规族论证的不等式。
在世界数学界,代数体函数的研究进展一直十分缓慢。熊庆来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亚纯函数的无穷级概念可以拓展到代数体函数领域。此后,在他的这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数学家巴格纳斯证明了代数体函数的第一基本定理。
而颇让国人自豪的是,熊庆来所著的《关于亚纯函数及代数体函数》,在当时的法国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熊庆来在国际上取得的巨大荣誉,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学者的实力,捍卫了民族尊严。此后,熊庆来本可以留在国外继续深造,但是当目睹中西方的巨大差距时,他毅然回国,将自己所学全部贡献给自己的国家。
远见卓识的教育家
回国后的熊庆来,先后在国内多所名校任教。但是,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在自己的家乡办一所一流的学校。熊庆来曾说,云南人读书很不容易,如果有一所好学校,云南人就不用千里迢迢外出求学。1937年,熊庆来放弃了在清华大学的教职,回到自己的家乡,接任云大校长一职。
凭借着克服数学难关的决心和毅力,熊庆来开始了云大的教学生涯。初到云大时,学校的教学条件,着实让熊庆来吃了一惊,不仅没有必备的教学设施,甚至不具备基本的科研条件。在他的不断呼吁下,1938年,云大正式成为国立大学。在欢欣鼓舞的同时,熊庆来向自己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将云大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大学。这是他的夙愿,不论前途多么艰难,他都将一往直前。
改制后的云大,仍旧面临资金上的困难。熊庆来意识到,仅仅依靠政府,云大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经过深思熟虑后,熊庆来借鉴西方教育模式,采取校企合作模式,用科研合作来换取资助。云大先后和矿务局、炼钢厂等机构合作科研,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而且获得了大批科研资金。此外,熊庆来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和人脉,从中国农民银行、云南经济委员会、罗氏基金会等机构处获得了一批资金,为学校发展助力。
同时,熊庆来十分重视学科建设,指出云大的学科发展应当和云南社会发展保持一致。他说,云南人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同时,他十分重视学术研究,认为大学之所以被称为大学,不仅仅是以其能够培养高端人才,而且还要能够研究高端学问。在他的主持下,云大先后成立了文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法学院等,为学校成为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高校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甘为伯乐的思想家
熊庆来是一个极为重视人才的人,他不仅有甘为伯乐的品格,更是有着一套独特的人才思想。熊庆来从来不看一个人的背景,只要是人才,他就会毫无保留地帮助他、培养他。
最著名的当属他和华罗庚之间的师生情谊。青年时期的华罗庚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辍学务工,业余时间仍旧坚持学习,发表了多篇论文。熊庆来在阅读了华罗庚的论文后,认定他是一个难得的数学人才,于是破格聘请华罗庚为自己的助教,为华罗庚从事数学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云大任校长期间,熊庆来更是将培养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正所谓“没有梧桐枝,哪有凤凰来”。为聘请到专家教授,熊庆来可谓费尽苦心。一方面要尽快加强云大的基础建设,为教授们创造更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另一方面则要广觅人才,尽快解决云大师资不足的问题。早期,由于学校名气不大,很少有人会主动问津。于是,熊庆来便拿出三顾茅庐的诚意,四处招揽有识之士,将一批原先在重庆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任教的教师请到了云大,使学校的教学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抗战爆发后,南开、清華、北大率先内迁到云南,成立了此后极负盛名的西南联大。此后,中山、同济、华中等名校也内迁到了云南。熊庆来充分利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延聘一大批名流学者到云大任教,其中有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吴文藻、数学家严济慈、哲学家冯友兰、社会学家潘光旦等。此外,熊庆来聘请了一大批海外归国学者,其中以留法、留比、留瑞者居多,他们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当时的高教界独树一帜,而这与熊庆来的人格魅力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在生前,熊庆来亲眼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看到他的学生为我国培养出更加年轻的数学家与物理学家,看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这一切都使他 “平生引以为幸者,每得与当时英才聚于一堂,因之我的教学工作颇受其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