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观察

2015-10-21 18:15张彩霞余晓峰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西医结合疗效

张彩霞 余晓峰

【摘要】目的 观察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时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西药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血府逐淤汤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3个月内的复发率与1年内的心肌梗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療过程中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能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降低复发率和心肌梗死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西医结合;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10..02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临床表现,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会出现进行性的增加,如果未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将可能发展成急性的心肌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与稳定型心绞痛比较而言,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疼痛时间长、疼痛程度更强的特点,而且患者在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相关病症,因此危害性更大[2]。在本次研究中,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6.2±11.8)岁;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6.8±11.5)岁。排除对研究用药过敏的患者,排除精神疾病患者,排除心、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出现病变患者,排除有药物成瘾史或酗酒史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进行常规治疗,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均口服,1次/d,结合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抗凝治疗、冠心病常规治疗、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血府逐淤汤进行治疗,中药方剂包括:桃仁12 g、当归10 g、红花9 g、生地黄9 g、牛膝9 g、赤芍6 g、枳壳6 g、川芎5 g、桔梗

5 g、甘草3 g、柴胡3 g。2剂/d,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治疗疗程为1个月。

1.3 评价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疗效、3个月内的复发率、1年内的心肌梗死率进行统计和对比。显效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降低了80%以上,在休息时患者的心电图基本正常;有效标准: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的时间减少了50%~80%,在休息时心电图的倒置T波变浅高于50%,或者ST段压低上升0.05 mV;无效标准:患者的主要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出现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3个月内的复发率与1年内的心肌梗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3 讨 论

相关研究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脉阻塞后出现的急性加重,大约有33.8%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缺血区血管当中存在导致闭塞的血栓[3]。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与患者体内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破裂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医学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真心痛”、“胸痹”的范畴,与患者的饮食不当、年老体虚、寒邪内侵、情志失调有着相当的关联,导致患者心脉痹阻而发病[4]。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3个月内的复发率与1年内的心肌梗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中所用的血府逐淤汤所包含的当归具有宣痹通阳、祛寒正邪的功效;柴胡、枳壳、川芎都具有和血舒脉、疏调气机的作用;牛膝、生地黄则具有豁痰开窍、通阳泻浊、鼓动心脉的功效;桃仁、赤芍则能够活血养心、滋阴清热;甘草、桔梗、红花能够起到温振心阳、补益阳气的作用[5]。诸药共奏,血府逐淤汤具有通络止痛、活血化瘀的效果。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红花、桃仁、川芎、当归、赤芍等药物都具备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帮助患者扩张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并促进血液的循环,同时抑制血液凝聚、降低血小板表面的活性,对于患者机体内已经形成的凝集块和血栓,还能够起到解聚的作用,因此疗效显著。此外,在研究中还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若患者寒邪较重,则在方中加附子、干姜;若患者气滞较重,则在方中加陈皮、香附和芍药;若患者心气不足,则在方中加小麦、大枣;若患者痰浊较重,则在方中加半夏、栝蒌、薤白;若患者心阴亏损,则在方中加酸枣仁、天门冬、柏子仁、麦门冬、生地、党参、玄参、丹参、远志、五味子和茯苓;若患者心阳不振,则在方中加人参、桂枝、附子。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人参能够起到降低心率、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肌代谢的作用;而麦门冬可以增加患者心肌的收缩力,并稳定心肌的细胞膜[6]。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药物进行酌情加减,从而使治疗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保证疗效。

综上所述,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能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降低复发率和心肌梗死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亓靖华,董州俊.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8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28):352-354.

[2] 白智峰.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384-385.

[3] 安丽英,戚英波.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1,33(24):3814-3815.

[4] 刘 振,王 昕.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4,12(17):42-43.

[5] 尹玉平,殷文银.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26):980-981.

[6] 宰衷静,黄 敏.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6(16):494-495,498.

猜你喜欢
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西医结合疗效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银杏达莫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